传承人总结报告
传承人总结报告 第一篇
二零__年转瞬即逝,在这一年里我经历了很多、学会了很多、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在这一年里我通过不断的努力,加强电气的技术知识学习,加强了车间的现场管理,把好质量关,尽自已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在这一年里我们在公司的正确领导下,以“安稳供电,确保生产”为主要工作目标,以“精细管理年”为契机,从基础工作入手,扎实整改,稳定电力,确保电气设备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并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计划。
现总结如下:
一、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安全措施。
在二零__年度的工作中,我们高度重视装置的安全工作,充分利用班前班后会,向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使员工清楚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员工安全工作的防范意识。同时车间加大了自检自查和处罚力度,有效地避免了各类事故的发生。车间坚持每周五检查班组安全学习,督促班组隐患治理。每周六在周六活动上我们讲评安全检查情况、讲评安全隐患整改落实情况。职工安全意识显著增强,在电气运行和设备维护的过程中,能够严格遵守各项电气规程和制度,通过我们扎实细致的安全工作,确保了我车间装置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
二、加强基础工作,科学严细管理。
基础工作是电气安全运行的前提。年初,电仪车间把“精细管理”作为贯穿全年的基础工作。我们把完善基础资料,严格细致管理作为重点工作。根据车间工作计划,认真安排好电气设备大中小修(例如l机,m机,罗茨风机),并按要求完成了新增技改工作(例如新老煤球主窑,复肥等)。
电气运行需要严格的工作制度,我们在工作中执行了严格的奖惩措施。车间领导坚持查岗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决杜绝违章违纪现象的发生。
设备管理上,我们继续加强了三级巡视检查制度。每天安排俩人对全公司的电器巡检,专区包机人员自检,车间管理人员抽查,一年在巡检中发现解决了三五kv一号主变压器出口开关触头发热、锅炉二号给水泵轴承故障等问题,为减少非计划停机工作出了贡献。
技术业务培训上,以车间领导,主管,技术员在车间讲课为主,专区包机人员为辅的方式。讲课内容贴近生产实际,紧扣电工岗位应知应会和基础理论。一线职工都有提高。
三、努力为生产服务,提高服务意识
今年初,我们在全车间开展了形势与任务教育,教育职工树立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深刻理解“优质服务就是电工在创效益”的含义。一方面走访生产车间,与各车间干部职工加强沟通。一方面召开职工座谈会,组织职工讨论三个议题:自己的思想水平如何适应公司的发展?车间在管理上还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如何理解“处理事故迅速可靠,维护设备优质完好”?通过讨论,职工明确认识到了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自己的利益和公司生产经营息息相关。若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充实自己,全面提高素质。摆正自己在车间生产中的位置。把提高服务意识,改善工作质量作为车间对班组、对职工个人进行考核的主要依据,职工为生产服务的态度明显改进。
四、以人为本,搞好职工队伍建设
我们做了下面几项工作:
一、完善车间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职工的行为。
二、抓好以劳动纪律为首的五项纪律。
三、加强内部各项工作的检查、监督和考核。
四、奖惩分明、加大力度,进一步发挥骨干作用和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
五、开展切实可行的形势任务教育。
六、加强职工的技能培训。
七、了解职工思想动态,制定深入细致的解决职工思想问题的方法。
八、搞好干群关系,在车间创造一个职工团结一心,有集体荣誉感,有责任心和紧迫感,有良好工作作风,又轻松活波的和谐氛围。完善车间的管理制度与考核方法,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九、合理搭配人员分配工作,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优点。
一零、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工作的程序化和科学化,做到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协调互助。
一一、进一步完善备件、材料、资料、设备、计划、消耗、记录管理,为生产和效益服务。
五、继续在车间开展成本推进战略工作,努力增收节支
年初,我们按照公司下达的经济技术指标分析了车间修旧利废情况,制定严格的成本和节支考核细则,车间领导班组长管理人员分工负责。每月检查一次,综合评定打分。各班组努力做到修旧利废,车间减少了外协工作。目前,我们共检修电机四六台,检修断路器三五台,检修触器三九台,检修开关二八台,全年车间总成本指标与年度进度相适应,节约费用__零零元。
六、存在的问题:
一、车间管理还存在漏洞,厂区边缘边角的配电室和电气设备管理不到位。
二、个别职工和班长服务意识不强,没有深刻领会“优质服务就是电工在创效益”的含义,对待工作仍然推诿扯皮,严重影响车间整体形象。以上问题,我们会在下年的工作中重点解决。
七、新一年的努力方向
二零__年就要到了,在即将开始的新一年的工作中,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我将朝着以下方向努力:
一、有计划的做好电气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安排作业,并负责做好维修过程的检验工作,保证按质按量完成维修任务。
二、协调好日常维修工作,组织好突发故障的抢修工作。
三、及时跟进公司生产进度,当出现待工待料或者技术问题时,在第一时间与生产部和车间管理人员联系,以及时确认解决办法及完成时间。
四、积极主动地完成公司及车间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五、工作中以身作则,多与大家沟通,形成共识,追求规范化和效益化。
六、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积极参与各种疑难问题的分析及解决,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使自己的业务技能和业务知识更上一个台阶,使自己能更好的为生产服务,为公司创造更大效益。
传承人总结报告 第二篇
为了使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一二月二零日下午,桐城市嬉子湖中心小学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桐城市文化馆馆长郭骊、著名作家江觉迟女士、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传承人薛海霞老师应邀莅临指导。
“拉大网唱渔歌,鱼儿不止大海有”亲切的桐城渔歌响起,立刻有了浓郁的.乡韵,这是江觉迟老师在教同学们唱渔歌。江老师教得认真,孩子们学得也很专心。现场气氛活跃,掌声不断。在展览区,不仅能看到精致的图片,还能通过文字了解桐城的非遗文化的悠久历史。
“哇,好漂亮!”再看剪纸区,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传承人薛海霞老师在教该校留守儿童剪纸,一张张小小的红纸在薛老师的剪刀下不一会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老虎、可爱的小兔子、憨厚的老牛......一个个灵动有神,引得学生们连声赞叹。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跟着老师学起剪纸来,零距离感受到剪纸文化魅力。剪纸这一传统艺术引入校园,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这是黄梅戏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占萌老师正在六年级教室里教同学们唱黄梅戏,一招一式亲自教授,孩子们初学乍练,却收获满满,切身领略到了传统技艺的精妙,每一个稚嫩的动作都是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体验与感受。占老师为该校学生带来了一场难得的黄梅戏国粹文化盛宴。
本次活动旨在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走进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蓬勃发展,得以传承。
传承人总结报告 第三篇
在公司领导的带动下,在全体成员的帮助下,我紧紧围绕成品物资仓储工作,充分发挥岗位职能,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就自己的一年工作作简要总结。
一、抓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及专业知识学,提高政治素质。主要学习公司相关精神,物资管理、计算机操作、工商管理等知识,以求不断提高自身素。
二、强化工作职能,搞好成品管理
一、我主要负责砂状、铝法、粒状成品管理,在工作中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保证入库、出库、领料的数据准确。
二、当班期间,认真协调入库及准确及时入库。
三、物资发放,能认真执行物资发放规定,敢于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保证成品发货的准确性。
四、报表制作,四点班除了提高发货效率外,还要认真收集数据,合理编制,以自己能力为领导们提供极尽可能准确的数据。
五、做好仓库管理工作,尽可能将库内打并整洁,及时除理烂袋,根据情况整理库房,并积极向五S管理靠近。
三、存在问题及明年工作计划
辞旧迎新,在总结本年工作的同时,针对自己工作中存在的性格急躁,不善讲究工作方式等问题也要端正态度、努力克服。我对明年工作也提出了初步设想,一是继续加强理论学习,牢固树立“服务是第一位”的观念,二是继续加强业务学习,积极争取参加各类培训班,做业务上的行家能手,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作再上新台阶;三是账目方面,我要努力学好计算机为以后的企业资源规划(ERP)等网络管理做好充分准备。
面对领导及同事的期许,我满怀信心,相信在成品组在师玉平主任的领导和同志的帮助的下,我一定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名副其实地成为一名永不落伍的成品保管员。
四、现在的成品管理还存在一下问题:
一、劳务队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其人员的不确定性,工作模式的粗放化,为成品质量及发货效率都带来了极为滞后的不利因素。
二、市场信息收集不够详细。比如硅法发货,在无法控制其不合格品产生的情况下,应提供一定的客户要求信息,以便合理存放。
三、相关部门对质量意识还不够强,甚至有妥协的味道。不合格品怎能熟视无睹,还没有一套合理的相关制度,仅限于简单的不合格申请,万万不能。
四、外购料管理力度不够。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套接受的品质指标,什么指标该接收,什么指标不该接收,做不到一目了然,为使用及退库带来了一定的隐患,也希望不要为外购料加上太多的朦胧意味。
传承人总结报告 第四篇
二零__年九月,学校正式启动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通专融合、书院管理”为核心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__书院营运而生。__书院实行一年制管理,学生的专业学习由学院承担,素质培养、通识教育和学生事务由书院承担。现有学生九二五人,八位专职从事学生管理的工作人员。
四个月来,__书院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始终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放在首位,着力建设学习生活社区、打造精英导师团队和高品质通识教育、构建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平台;从人生引导、思想启导、学业指导、生活辅导、管理督导等方面入手,促进大学新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成长,努力创造有意义的大学新生经历,为学校培养“人格健全、理想高远、具有家国情怀和广阔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一、扎实做好思想启导,促进新生快速融入我校
新生的适应是大学的重中之重,发展不好的学生一般都是新生适应方面出了问题。如何更好更快地让新生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节奏,__书院从做好新生的思想启导入手,多措并举,效果明显。
一是在新生入学前,由辅导员建立了新生QQ群,向新生宣传学校、关于南校区,发布新生报到提醒、解答新生各类疑问;同时,向全体新生推送院长书写的新生寄语《相约在郑航 相聚在书院》,主动向新生关于我校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消除资源配置较少的南校区的负面影响。
二是在迎新周期间,开展了爱校教育,组织全体新生参观东校区校园、图书馆、校史馆等,让新生了解校情校史和学校的学习生活场所,增加新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三是为新生选配工作负责、业务能力强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担任朋辈导师,对朋辈导师进行集中培训,制定并实施了《__书院朋辈导师工作制度(试行)》,朋辈导师在消除新生迷惑、不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地思想引导作用。四是开展了全体新生参加的素质拓展训练,很好地调动了新生个人的集体意识、协作意识和团结意识,帮助新生顺利渡过适应期,快速融入我校的学习和生活。
二、认真开展学业指导,着力提升新生的学习能力
在大类招生与培养背景下,学校为提升大类培养质量,建立了新的培养方案,其中基础课程深度、难度有所提高,授课方式也较传统模式发生了变化,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要求更高。为了让新生能够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__书院认真开展学业指导,帮助新生适应大学学习。
一是从新生开课伊始,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实施“清晨追梦人”晨读活动、“做时间的主人”晚自习活动,不仅帮助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在书院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风。
二是邀请硕士导师常金玲教授为新生讲授书院通识教育课《批判性思维与学习能力》,引导新生如何思维、如何使用各类科学的学习工具,有效提升了新生独立思考、深度学习的能力。
三是为新生配备了导师团队,有校长、专家、教授和朋辈导师,在专业详解、选课指导、学习方法、学术入门、创业教育等方面给予悉心指导,共同讨论课程学习情况和专业学习兴趣。同时,组织朋辈导师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组织学生赴上会会计事务所参观学习开展职业体验。四是对《英语》、《高数》等科目进行课外重点辅导,组织了__书院英语和高数期中考试,帮助成绩不理想的新生分析原因,实施学业帮扶,辅导员对重点学生进行谈心谈话,督促新生调整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保证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
三、注重开展生活辅导,建设温馨的学习生活社区
为了给新生提供一个和善友爱、充满支持的校园环境,书院高度重视对新生的生活辅导,着力建设具有育人功能、充满书院氛围的学习生活社区。一是制定了《__书院学生文明公约》,倡导新生注重仪表礼仪、宽容谦让,营造团结文明、积极向上的书院氛围。二是组织开展了包括“宿舍美颜大赛、宿舍文化微电影大赛、学霸宿舍培育计划”等活动在内的“小家大爱——温馨生活社区创建评比活动”。三是开展爱校美校的劳动教育,承担了南校区全部卫生责任区的志愿劳动,每周定期打扫,全体书院学生均全部参与。四是指导学生组建共享空间建设团队,在学生宿舍建设党团活动室、阅览室、自习室、会客厅、兴趣坊、启智驿站等共享空间,突出“融教于寓”的社区文化育人功能。五是以“我运动我健康”为主题组织开展素质拓展、阳光校园跑、篮球赛、班级集体体育专项挑战赛等体育活动,在引导同学们积极锻炼体魄的同时,发挥体育在凝聚人心、磨练意志、塑造形象、锤炼品格方面的育人作用。
四、全力做好人生引导,促进新生发展与成才
书院始终牢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从学生发展需求的角度为新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支持服务。不仅在学业、思想等方面给予指导,还通过高雅的文艺演出、精彩的讲座、覆盖面广的文体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涵养人格。
一是举办了“二零__级新生迎新晚会”、“传统文化进校园曲艺专场晚会”、“遇见恰同学少年二零__迎新晚会”等三场文艺演出。
二是举办了书院通识教育系列讲座,主要包括《朱仙镇木版年画雕刻与印刷工艺》(中国非遗第五代传承人尹国法)、《法兰克大学的表面化学研究及德国高等教育现状》(法兰克大学Andreas Terfort教授)、《非洲文化系列讲座》(我校外教Andrew)、《大数据技术应用及实践场景》(新开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教育科技事业部经理杨航)、《思维的魔方:点石成金》(八七级校友罗自红)、《提升大学生软实力,创造智慧人生》(河南省学生安全救助基金会副秘书长祝晓琳博士)等。
传承人总结报告 第五篇
申报确定并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在认真统计分析我国部级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和传承人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在少数非遗名录申报及审定中取得的重要成就,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国发展实际提出了未来构建和完善少数民族非遗名录体系和传承人队伍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自二零一四年一一月一一日_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四批部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以下简称“非遗名录”)和部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以下简称“非遗扩展名录”)颁布后,我国已有四批部级非遗名录和四批部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①目前,申报确定并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成为保护非遗的重要方式之一,仔细统计和分析其中的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和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基本情况,并不断完善少数民族非遗名录体系和传承人队伍,对于建设中华民族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一、我国部级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及传承人基本数据统计
我国陆续颁布的四批非遗名录共计一三七二项,四批部级非遗传承人共计一九八六人,其中有大量的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和非遗传承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十大分类中少数民族非遗数量相差较大在文化部公布的四批部级非遗名录中,十大类的少数民族非遗数量相差较大。其中,民间文学六六项,民间音乐七二项,民间舞蹈②九零项,传统戏剧一三项,曲艺一七项,杂技与竞技一八项,民间美术三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六一项,传统医药一三项,民俗九六项。从不同类别的非遗名录内部看,少数民族非遗名录的比重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具体各类民族名录占整体民族类名录比重见表一)
(二)各个少数民族非遗数量相差悬殊文化部颁布的四批部级非遗名录中,虽然我国五五个少数民族除门巴族外都有部级非遗名录,但各个少数民族所占的项目数量相差悬殊。四批次的部级非遗名录中,藏族六八项,蒙古族四五项,彝族三零项,苗族二七项,维吾尔族二四项,土家族一九项,哈萨克族一四项,壮族一三项,瑶族一三项,朝_一三项,侗族一二项,布依族和黎族都为一一项,傣族一零项,其他少数民族的名录数量都为一零项以下。名录数量为一项的少数民族为基诺族、保安族、仫佬族、乌孜别克族、独龙族、普米族、东乡族、塔塔尔族和高山族。针对部分非遗名录为多个民族“共享”的实际情况,单独设置“综合”类,以彰显这些名录的复杂性与独特性。我国部级非遗名录中的综合类名录较多,为三三项。③
(三)各个省份非遗数量参差不齐文化部颁布的四批部级非遗名录中,各个省份的少数民族非遗名录数量参差不齐,多集中于我国的西南、西北、东北以及东南边疆地区。四批次的部级少数民族非遗名录中,云南七九项,新疆六九项,贵州六三项,内蒙古五三项,青海四二项,四一项,四川三九项,湖南二五项,广西、吉林都为二四项,甘肃一五项,黑龙江一二项,辽宁和海南都为一零项,湖北、宁夏、重庆、福建、河北、广东、浙江、天津和北京等省市的名录数量都为一零项以下,其他省市都暂时没有部级少数民族非遗名录。
(四)非遗传承人分布不均四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计一九八六人,其中少数民族传承人为五零六人,占我国非遗传承人总数的二五.四八%。然而非遗传承人在十大类别、民族、性别和省份等层面的分布都不均衡。其一,在具体的类别中,民间文学的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为六一人,占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总数的一二.零六%;民间音乐九零人,占;民间舞蹈九一人,占;传统戏剧四八人,占;曲艺二二人,占;杂技与竞技一零人,占;民间美术四零人,占;传统手工技艺八五人,占;传统医药二八人,占;民俗三一人,占。(具体各类中少数民族传承人比重见表二)其二,从传承人的性别来看,不同类别的非遗名录中的传承人都呈现“男多女少”的情况。民间文学的女性少数民族传承人为一零人,男性为五一人;民间音乐女性少数民族传承人二四人,男性六六人;民间舞蹈女性少数民族传承人一一人,男性八零人;传统戏剧女性少数民族传承人九人,男性三九人;曲艺女性少数民族传承人九人,男性一三人;杂技与竞技女性少数民族传承人二人,男性八人;民间美术女性少数民族传承人一六人,男性二四人;传统手工技艺女性少数民族传承人一九人,男性六六人;传统医药女性少数民族传承人一人,男性二七人;民俗女性少数民族传承人一三人,男性一八人。(具体各类别中女性传承人比重见表三)民族文化四一其三,民族方面,怒族、门巴族、普米族、塔塔尔族、高山族、珞巴族、基诺族和独龙族等八个少数民族没有对应的非遗传承人。其中,藏族传承人为一二二人,蒙古族五零人,维吾尔族三五人,苗族三三人,土家族二九人,回族二六人,满族二四人,彝族二二人,侗族二一人,傣族一二人,其他少数民族传承人均在一零人以下。其四,各个省份非遗传承人数量多少不一。其中,为六八人,云南六三人,新疆六零人,贵州六零人,青海四六人,内蒙古三五人,湖南二八人,四川二零人,其他省份的少数民族传承人均在二零人以下,部分省份甚至没有部级非遗少数民族传承人。一些以社会团体组织申报的少数民族传承人数量为一人,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等。④
二、我国部级少数民族非遗名录的特征
通过对我国部级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和传承人的统计后发现,名录中存在着较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对我国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造成了众多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仔细研究并了解这些特殊性与复杂性,对于顺利解决保护和传承非遗名录中的诸多难题有着多重的现实意义。
(一)单一型项目与复合型项目共存名录中有较多的单一型项目,也有较多的复合型项目;部级名录多为复合型项目,省级、市级、县级名录则多为单一型项目。如藏医药(拉萨北派藏医水银洗炼法和藏药仁青常觉配伍技艺、甘孜州南派藏医药)入选我国第一批非遗名录,在第一批扩展名录中增加了藏医外治法、藏医尿诊法、藏医药浴疗法、甘南藏医药、藏药炮制技艺、藏药七十味珍珠丸配伍技艺、藏药珊瑚七十味丸配伍技艺、藏药阿如拉炮制技艺、七十味珍珠丸赛太炮制技艺,第二批扩展名录中又增加藏医骨伤疗法,第三批扩展名录中又增加山南藏医药浴法、藏医放血疗法。如此之多的藏医药疗法和藏医药制作技艺专门以一项复合型项目代之,显得尤为不合理。[一]毫无疑问,藏医药是复合型项目的典型代表。然而,该项目中各处名录之间的差别较大,属于藏族医学与药学中的单独的技艺、疗法或者诊法,不能以一项统概之。另外有较多非遗名录为单一型项目,如各个少数民族的婚礼的名录中,就体现出较大的单一性,不同的民族的婚礼分别形成了一个非遗名录。如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中的土族婚礼(X-五六)、撒拉族婚礼(X-五七),第二批非遗名录中的朝_传统婚礼(X-九九)、塔吉克族婚俗(X-一零零),就属于单一型的项目。
(二)多个民族共享的非遗名录的存在部级非遗名录中也存在较多的名录为多个少数民族共同享有的特殊状况。此种情况的出现有三种:一是同一种非遗为多个少数民族传承和延续,但其具体表现形态大同小异。如花儿(Ⅱ-二零)在第一批部级非遗名录中有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等八个地区的不同形态,陆续又增加了新疆花儿、张家川花儿等扩展名录,涉及了较多民族。据资料显示,花儿是广泛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及新疆四省区的回、汉、土、东乡、保安、撒拉、藏、裕固八个民族的山歌品种,[二](P.八一)直至现在仍为多个民族传唱和流传,但他们之间的形态大同小异。二是同一种非遗为多个少数民族传承延续,其表演形式虽有极大的相似性,但其具体表现形态大相径庭。如第一批非遗名录中的傩戏(IV-八九)中有武安傩戏、池州傩戏等汉族傩戏,也有侗族傩戏等少数民族傩戏,第一批扩展名录中又增添了仡佬族傩戏、恩施傩戏等少数民族傩戏。虽然他们都是傩戏的表演形式,但却姿态万千,民俗功能也不尽相同。三是与部分复合型项目一样,人为地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非遗集中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复合型项目。如第三批非遗名录民俗类中的婚俗(X-一三九)一项,内含朝_回婚礼、达斡尔族传统婚俗、彝族传统婚俗、裕固族传统婚俗、回族传统婚俗、哈萨克族传统婚俗、锡伯族传统婚俗,在与第四批部级非遗名录一同颁布的扩展名录中,婚俗中又加入了赫哲族婚俗、畲族婚俗、瑶族婚俗,包含了较多少数民族的传统婚俗,属于较为复杂的综合项目,与复合型项目相似。由于以上三种情况的非遗名录其民族归属过于复杂,在具体的部级非遗名录统计中,根据其为多个民族“共享”的现实,统一将其归为“综合类”。
(三)非遗在流布和传承中出现的传承人身份变更非遗在区域间、代际间口耳相传时,出现了代表性传承人与非遗名录的民族归属不相统一的状况,这是民族交流与融合的结果,更是多民族国家共同创造了灿烂丰富的中华文明的例证。其中有汉族传承人继承少数民族非遗名录的现象,也有少数民族传承人继承汉族非遗名录的情况,更有一个少数民族非遗名录被另一个少数民族代表性传承人传承的现象。在非遗传承人民族归属的统计中,我们更注重的是传承人的民族成分,而不是依赖其非遗名录的民族属性来决定其民族归属,因此就出现了传承人与非遗名录民族属性不相同的现象。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咸中(非遗传承人序号为二零二)为第一批部级非遗名录传统医药类“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式”(IX-一)的代表性传承人,虽然是传统的汉族非遗,但吴咸中却为满族人。第一批非遗名录中传统医药类非遗藏医药(IX-九)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但第三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桑杰(非遗传承人序号为零三-一四五九)却为蒙古族。第一批部级非遗名录中的传统技艺类非遗加牙藏族织毯技艺(VIII-二二)为青海安多藏区和康巴藏区的藏族同胞制作藏毯的传统手工技艺,但第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永良(非遗传承人序号为一四一)却为汉族人。
三、我国部级少数民族非遗名录的重要成就
虽然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和传承人体现出了较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但我国非遗名录的保护方式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世界级、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的五级名录体系为保持我国优秀的非遗的有效延续和传承,我国自二零零六年起申请的三零项世界级非遗名录中,有一零项是少数民族非遗。除此之外,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根据非遗保护的现实需要,也颁布了省级、市级和县级非遗名录,由此形成我国体系较为完备的五级非遗名录体系。目前,较多省份的非遗名录大多也颁布了四批,另外一些省份颁布了三批,较少的省份颁布了五批非遗名录,如广东省。在一些地市,出现了六批及以上的非遗名录,如葫芦岛市颁布了六批非遗名录,温州市前后共颁布了八批非遗名录。各级地方政府在非遗名录的基础之上,积极评选出了非遗传承人,为非遗的全方位保护与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日趋增多的非遗名录数量同汉族非遗名录一样,少数民族非遗名录数量也在稳步增加;同时由于其特色鲜明,形态多样,成为我国非遗名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颁布的四批部级非遗名录共计一三七二项,其中少数民族非遗名录为四七七项,占总数的三四.七七%。⑤同样在四批部级非遗传承人中,一九八六名传承人中有少数民族传承人五零六人,占总数的二五.四八%。这些非遗名录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与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地状况基本吻合我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虽然多集中在我国的部分地区,但这些地区基本都为我国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与我国“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特征基本类似,这些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在我国的这些省份分布较多。在我国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西南、西北、东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每个省份都有较多的部级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并有较多的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
(四)十大分类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我国在二零零六年颁布的首批部级非遗名录,将我国的非遗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为多年来困扰学术界的非遗分类问题提供了科学权威的分类标准。十大分类的确定为我国非遗的保护提供了有章可循的标准,更为采用现代化的数字化技术对非遗进行搜集、存储、保护、展示等提供了前期基础。
四、我国部级少数民族非遗名录评审中存在的不足
在一些名录的评定中,我国部级少数民族非遗的名录的审定还存在有待完善的空间,亟待政府和学术界进行更深层次的创新研究。
(一)文化空间等非遗项目的缺失在部级非遗名录中的十大一级分类中,文化空间类非遗项目暂时处于缺失的状态。然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遗的定义之中就指出,非遗包含“文化场所”等类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二零零五年也批准了哥伦比亚的帕兰克-德-圣巴西里奥文化空间为世界非遗项目,同一批次获批的还有马里的亚饶-戴高文化空间。这些文化空间内包含着独特的社会、医药与宗教习俗,以及音乐和口头传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设立文化空间类非遗项目,为维护这些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保持非遗的本真性提供了便利。因此,文化空间是相对重要的非遗项目,我国各个省份的非遗名录中也批准了部分文化空间为省级非遗名录,为各省非遗的整体性保护提供了范例,如贵州省的首批非遗名录中的六枝梭嘎箐苗文化空间。
(二)部级、省级等一级分类中名录体系不统一由于部分省份根据本省的特殊省情,在省级的非遗名录评定中,一级分类与部级非遗名录的十大一级分类不尽相同。如贵州省于二零零五年颁布的首批非遗名录的一级分类为一三个,分别为民间信仰类、民间音乐类、岁时节令类、文化空间类、人生礼俗类、传统体育竞技类、民间手工技艺类、民间舞蹈类、民间文学(口头文学)类、民间知识类、戏曲类、民向杂技类、曲艺类,与部级非遗名录的分类差别较大,而贵州省第二批非遗名录的一级分类则与部级非遗名录的一级分类完全吻合。黑龙江省于二零零七年颁布的首批非遗名录的一级分类也为一三个,分别为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岁时节令、人生礼俗,以及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同样与部级非遗名录的十大分类不尽相同。部级非遗名录和省级非遗名录的分类不统一,将会对非遗的有效申报和管理带来较大不便。
(三)部分少数民族类非遗数量较少在部级非遗名录中,虽然五五个少数民族除门巴族外都有自己的专属非遗名录,但部分少数民族的非遗名录只有一项,不利于这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有效传承,更不利于当地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应当在后续的非遗名录评审中适当增加基诺族、保安族、仫佬族、乌孜别克族、独龙族、门巴族、普米族、东乡族、塔塔尔族和高山族的非遗名录数量,以全方位地维护我国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完整性。
(四)名录归属过于单一部级非遗名录龙舞(Ⅲ-四)包含音乐、舞蹈、美术元素、扎制技艺、唱词等多个层面,其主体表现形式是舞蹈,就归至民间舞蹈类。然而,一些非遗名录虽然只归属为一类,但同时又与其他类别息息相关,单纯地将其归属为一类的做法未免有欠妥当,故而抹杀了个别非遗项目的多样性和展示的丰富性,因此归属问题又成为困扰非遗名录评审者的难题。
(五)传承人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队伍,但却存在着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四批部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少数民族传承人为五零六人,占总数的二五.四八%,低于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占整体名录的比重三四.七七%。在这些为数不多的传承人中,也存在着在十大类别(见表二)、性别(见表三)和年龄等层面分布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目前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队伍年龄偏大的问题,导致一些传承人相继离世,并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非遗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
五、继续完善少数民族非遗名录体系的思考
随着现代化的文化转型过程加快,少数民族非遗赖以生长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在迅速变化,[三]为更加完好地传承和保护我国的少数民族非遗,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我们必须将不断完善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及其相关评审制度,争取名录保护方式发挥最大作用。
(一)增设文化空间类一级分类名录在非遗名录十大分类的基础之上,针对一些少数民族非遗较为集中、亟需整体性保护的非遗可以增加文化空间类名录,以更好地为非遗的保护培育良好的文化土壤。尤其是我国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都需要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设置一些文化空间类名录可以实现整体性地传承和保护部分非遗的目的。
(二)重构科学权威的多层次的非遗分类体系在二零零六年我国颁布首批非遗名录之后,在之后的二零零九年、二零一一年、二零一四年先后颁布了三批部级非遗名录,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颁布了较多的省级、市级、县级非遗名录。面对越来越多的非遗名录,利用十大分类的方法对之进行统计显得越来越捉襟见肘,因此可以设置二级分类甚至是三级分类,针对少数民族非遗的特点构筑完善的非遗名录分类体系,从而为今后非遗的搜集、申报、评审、审批以至后期的数字化管理和保护等工作提供科学分类依据。[四]
(三)加大少数民族非遗名录的申报和评审力度加大少数民族非遗名录的申报和评审力度,对保护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扩大一些少数民族的专有非遗名录数量,以提高少数民族非遗在各级各类非遗中的比例。鉴于少数民族非遗在数量上严重不足的现实,为维护各个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可以对一些人口较少、名录数量较少的少数民族的非遗进行深度挖掘和整理,并在申报和审批程序中给予更多特殊照顾,以保护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
(四)对较为特殊的非遗给予同属两类非遗的特殊优待针对一些非遗归属不清的问题,可以汲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评定人类非遗名录中的经验,对较为特殊的非遗进行同属两类非遗的特殊优待。鉴于联合国允许同时具备两项特征的非遗存在,我国也可以对较为特殊的非遗进行同属两类非遗的特殊优待。在世界级非遗中,就出现了单项非遗属于多个非遗类别的情况,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与非遗代表作名录中,第一批的“扎巴拉人的口头遗产与文化活动”就同属于“口头传统”和“传统知识技艺”两类;第二批的“中非阿卡•俾格米人口头传统”就同属于“传统音乐”与“口头传统”两类。
(五)构建结构数量可观、结构合理的非遗传承人队伍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是保护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目前我国部级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数量不足、结构不甚合理的情况下,一是要加大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申报力度,在今后的非遗传承人审定中更加侧重少数民族;二是传承人的评选逐步由经验丰富、技艺娴熟的老艺人逐步向年轻人倾斜,保证少数民族传承人队伍的年龄结构相对合理;三是对一些已经评定为部级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却没有传承人的非遗项目,一定要加快其申报进度,尽早解决“人亡艺绝”等威胁;四是在同等条件下,逐步向女性非遗传承人倾斜,逐步扩大女性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队伍。
参考文献:
[一]王伟杰.中国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二零一三(一一).
[二]周和平.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二零零七.
[三]王琼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义重大———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N].青海日报,二零零八-零六-一六.
传承人总结报告 第六篇
论文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制度 传承人
湖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条件,孕育产生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法律的途径和方式对对传统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使得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并提高工作效率,对非物质文化发扬光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这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以及我国政府、学术界长期努力的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既是一项重要的实践议题,对其开展专门的研究,也是一项具有前沿意义的理论课题。
一、传承与文化的概念及其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这些形式包括民族艺术表演、手工艺制作技艺、传统的民俗活动等等。按照不同的内容类别,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可以分为口头表演类、传统艺术表演、社会实践类、节庆仪式类、手工艺技能类别。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尽管起步较晚,落后于其他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逐步清晰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保护中的意义。与其他文化保护相区别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传承。一定意义上,文化与传承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在互联网的检索系统中,文化传承的概念多达几百万条。可见,传承是文化延续的最基本特征。当然,传承也不仅仅是文化的概念,也是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的重要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其独特的方式。口头传承、技艺学习、跟班学艺等方式都是非遗文化传递的最重要的途径。当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认识,并不只是在民间的口头上的口口相传,更应该从国家非遗文化保护的视角,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非物遗文化的认识。当然,我们也需要将传承人和口头传承、工艺技能代代相传、跟师学艺作为一个重要的起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才能够更好的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传承在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核心作用
我们知道,联合国科教组织曾经提到过一个概念,即“口头和非物质”(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口头传承有及其密切的关系。尽管非遗文化的传承是有着多种途径,但是一定意义上,传承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至关重要的内容。
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尽管文化是可以不断创新的,但是文化的遗产如果不被保护好就会消失。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如果不保存好,在消失后都不可能再生。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其保护工作的关键在于人。但是,两者保护的方式还是存在着显著差异的。主要是保护的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尽一致的。物质文化的保护主要是一种组织管理工作,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涉及到内容的衔接和传递。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却完全由传承人来决定。也就是说,如果传承人消失的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随之消失了。所以,我们反复强调传承人在保护遗产重点作用。这也要求我们对传承人进行法律上的保护。当然,传承人之所以成为“传承人”,也有着独特的形成过程。传承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相应的民间文化穿有着深厚感情的“人”,只有具有深厚的感情,才可能以极大的求知欲望,精湛的掌握这种遗产中的工艺、技能、技术。同样,传承人在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夯实传承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机制
非遗文化的保护意义十分重大,是有利于子孙后代的战略性文化工作。因此湖南省应该秉承“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保护好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人的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政府要积极作为,发挥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协调非遗文化保护的事宜。要按照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进行细致深入的规划。湖南省各级地方政府应该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政府行使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监督与引导,担负起非遗文化保护的职责。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非遗文化保护责任的机制及相应的追究机制。政府文化部门应该密切配合政府,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加强管理,要加强对非遗文化的调查研究,及时将非遗文化相关事项向政府进行汇报,及时研究解决非遗文化保护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商讨应对之策。
二是要积极构建非遗文化保护的法律机制。法律是非遗文化保护的最基本的依据。法律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最具权威性。因此,湖南省非遗文化保护工作首先需要积极构建并进一步完善非遗文化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当然,制定完善非遗文化的法律法规,除了法律和文化相关专业人士和工作人员非物质文化的扎实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其能够深入到非物质文化所在地深入调查,不断总结非遗文化保护的经验,广泛听取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集合各方力量草拟相关法规,并不断进行修改优化,使方案机制切实可行。
三是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非遗文化传承机制。要对列入非物质文化名录的遗产,湖南省政府要进行及时命名,同时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资助、表彰、或者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特别要引导鼓励遗产的传承人要进行相应的传习活动。要通过一定的形势,引导传承人对非遗文化开展社会教育,甚至学校教育,不断拓展非遗文化的传承。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诸如《民族、民间艺术家命名办法》、《民间艺术之乡命名办法》等规章制度,使民间艺术申报非遗文化的工作及时有效的开展。
四是要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相关各方要工作做好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当前,湖南省非遗文化保护各方面的工作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同时,政府对非遗文化保护投入的人力、无力、财力、资源也十分有限。因此,各级政府应该要从给地非遗文化保护的实际出发,加强对非遗文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同时,政府要积极引导各级地方政府及文化部门、群体艺术部门、图书馆、科研部门和地方高校等单位,为非遗文化保护加强联系,发挥特此,共同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奉献力量。在这个工作中,特别要加强文化行政部门与其他相关们的信息交换,即要更加重视非遗文化保护部门与其他相关研究机构的交流和信息传递工作,要畅通各个部门的信息沟通渠道,进一步完善非遗文化保护的共享机制。
五是要加大非遗文化保护的经费投入。非遗文化保护工作是一项公益事业的工作。非遗文化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其自身很难产生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对待文化的态度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非遗文化保护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实际上也有着难得的机遇。因此,湖南省政府要加大对非遗文化的资金投入,且要扎扎实实落实好经费。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诸如《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每年安排专项对非遗文化保护工作进行财政滚动投入。各级地方政府,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资金对所属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同时,政府还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并形成良好的投入机制。
六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考核机制。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要责任到人,就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种考核机制。这些机制既包括奖励现金、鞭策后进的奖励机制,也要包括保护不当、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处罚机制,这样才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扎扎实实并取得实效。比如,在考核过程中,要重点考核各级政府部门是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作同等列入的十三五规划的重要议事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是否有计划、有目标、总结,是否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的考核标准,是否每年的召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考核会议。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核机制,促进各级政府和部门在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发挥主导作用,并形成全社会支持保护非遗产文化的良好氛围。
四、非遗文化传承人的保护
鉴于传承人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我们认为,湖南省对非遗文化的保护还大有可为。综合考虑到湖南省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从传承人的社会保障角度而言,湖南省政府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首先,要确定传承人法律上的社会地位,提高传承人的认可度。传承人作为保护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对象,赋予他们相应的社会地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湖南省应该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高度,来看待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及其为国家文化保护作出的重大贡献,同时要对传承人给予相应的经济社会保障。
传承人总结报告 第七篇
(一)社会环境
“叮叮腔”所在的江苏徐州市,是部级历史名城,素有五省通衢的江苏徐州是彭祖文化、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集萃之地。徐州市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零一项,其中入选部级名录九项。众多“非遗”项目的开发均来自当地本土资源。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扶持,是影响”非遗”校园传承的主要外部力量之一。政府部门及各级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对“非遗”校园传承起着无形的推动作用,在政策上、资金上、社会宣传上可以为校园传承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有利因素,为“非遗”校园传承创造事半功倍的积极因素,这些有利因素表面上作用于学校,却在无形中推动了“非遗”校园传承向更深层次发展,促进“非遗”校园传承具有更强的主动发展机制。
(二)学校环境
徐州工程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学校注重结合区域文化特征,努力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学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传承作为高校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突破口,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科研工作。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是我校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一大特色。学院将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教学资源,开展特色课程群建设,实现错位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探索出一条地方高校立足区域文化,加强校地互动,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原创性和推广价值的可行路径。为了打造高水平研究基地与交流平台,徐州工程学院整合人文学科的力量,二零零九年,建立了“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并在二零零九年和二零一一年徐州工程学院与徐州市文化局共同承办“中国·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等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一二零余人出席会议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获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相关建设成果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奖。学院非常注重校地互动、资源共享、特色互补,积极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新机制的建立,可以使我们共同谱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交响曲,通过三支队伍共商“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以彰显与传递。在这样的环境下,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徐州工程学院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教师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
教师作为“非遗”校园传承的主体,应该说是“非遗”校园传承的开发者、实施者、贡献者。“非遗”专业是新兴的专业,“非遗”课程也是新兴的课程,虽然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与研究机构开设与“非遗”相关的专业,但是在高校从事“非遗”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很少是“非遗”专业出身。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从事相关研究的教师主要为文学、艺术学、体育学等专业。教师在“非遗”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保证有一个正确的“非遗”课程意识、专业的素养等等,这些都将对“非遗”在校园传承的教学实施产生直接影响。对于课程改革有过这样一句话:“课程改革的失败不一定在于教师,而成功一定在于教师。”可见,“非遗”校园传承的成败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笔者这几年在工作中的体会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授课方式
“叮叮腔”的教学采用了一+一模式授课,也就是说一位老师和一位艺人共同完成一节课。“叮叮腔”的民间艺人大都是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农民,语言表达也是地道的铜山利国地方方言。比如目前健在的吴承瑛和孙为荣老人,一位没有读过书,一位是小学毕业,所以在“叮叮腔”理论方面的讲解(比如解说剧本、表演艺术、音乐唱腔方面的理论知识),就需要专业的老师来完成这部分工作。因为戏曲类“非遗”项目地域性和专业性较强,这部分工作由民间艺人担任(唱腔和身段的表演)。教师可辅助老艺人做一些读谱,以及唱词的解释等工作。也就是说教授“叮叮腔”的教师是由两类人构成,一是本校教师;二是“叮叮腔”民间艺人。以校内教师与校外艺人一+一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开设“非遗”选修课程
二零一二年笔者在所在学校面向部分专业的同学开设了《徐州“叮叮腔”的传承与保护》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是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指导选修课,也是伴随学校“非遗”保护研究特色化、“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课程建设”群集化而生发的行动研究性课程。即以音乐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为基础,建构以“叮叮腔”为核心的保护知识体系,结合田野调查、排演剧目实践,并呈现开放性、综合性的地方特色活动课程。
本课程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地方民间戏曲“叮叮腔”的诠释(“非遗”视野),一方面弥补了传统文化中“小传统”教育的不足。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传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并采取积极行动参与保护(排演剧目、对保护的调研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校园中形成一种宣讲“保护文化遗产”的氛围,激发更多的学生关爱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凝聚力。尤其通过本课程排演剧目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在丰富校园的艺术文化生活的同时,用实际行动来传承文化遗产。
传承人总结报告 第八篇
二零__年,景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主攻项目、决战‘三区’、凸现特色、实现跨越”的总体部署,全面落实“决战景区”发展战略,按照“规划统领、项目带动、改革突破、跨越发展”的工作要求,通过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年”、“旅游管理年”、 “宣传营销年”活动,不断创新发展举措,成功抵御了多种对旅游行业不利因素的冲击,旅游经济实现稳步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收入亿元,同比增长 一八%;接待游客六五零万人次,同比增长二八%;实现旅游直接收入亿元,同比增长二五%。
实际工作中突出表现在:
规划引领成效明显。景区高起点编制的《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已通过_审批,为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资源奠定了基础。《龙虎山片区旅游发展概念性规划》顺利实施,龙虎山旅游发展“一廊三区、四核多片”的整体空间格局大框架已经形成。景区根据《概规》的要求,分片推进了龙虎山镇主接待中心、上清镇次接待中心、天门山——圣井山景区等一系列控制性规划的编制,进一步明确了景区大旅游发展的思路,为整合旅游资源、引领项目建设、打造旅游精品提供了依据、描绘了蓝图。
项目带动势头强劲。围绕“项目建设年”活动目标,大力实施“道教文化提升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旅游配套建设工程、环境保护工程、游览区开发工程”等五大工程,有序推进二零余个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打响项目建设攻坚战。全力推进丰富旅游产品项目建设:逍遥城旅游综合体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封顶。圣井山旅游开发项目已于今年六月破土动工,其高山漂流项目预计明年可以投入运营。生态运动养生园项目顺利推进,园内的运动场地及设施建设已接近尾声。与阳光集团合作的大型山水实景演艺项目也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之中,明年春末夏初对外公演。天禄片区开发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梦幻乐园项目进展顺利。全力推进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建设:上清古镇改造一期工程已经结束,“古色古香,道韵悠然”的改造效果极大提升了景区的旅游品位。仙水岩码头改扩建工程已顺利结束。龙虎山酒店、文化艺术创意园等项目正在快速推进。雷迪森庄园今年十二月底可投入试营业。全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的项目建设:竹筏码头改扩建工程已顺利竣工并于今年黄金周期间投入使用;天元度假区路网工程中仙城路和排衙石大道均已顺利完成;景区电网扩容改造项目前期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顺利开工。
品牌影响不断扩大。积极创新营销模式,对不同的区域市场、不同的目标人群,进行传统媒介、网络、推介会等不同方式的宣传推介,实现了旅游人数快速增长。全年投入二五零零余万元在央视、省级卫视和强势纸媒上进行品牌形象宣传,加大了对一五个重点市场和主要客源城市的终端宣传和渠道销售力度;多部电影、电视剧和专题在景区取景拍摄,有力提升了景区的品牌形象。针对旅游市场的变化,积极转变营销策略,聚焦营销投放,主攻散客,在五零零公里范围内的城市成功开通了三八条散客直通车,散客人数同比增长。顺利实行了“市民免门票”优惠政策;成功举办了“音乐帐篷节”、“龙虎山半程马拉松赛”、“环鄱阳湖自行车赛”等一系列大型营销活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龙虎山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旅游目的地雏形初显。
管理水平日益提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巩固了“小政府、大集团”的旅游管理构架。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明晰了产权,制定并实行了企业成本核算、员工绩效考核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有力促进了集团公司内部管理协调规范、高效有序。旅游管理得到加强,制定完善了旅游服务标准和措施,强化了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全面推行旅游服务的标准化和精细化,为游客创造了一个温馨、舒适的旅游环境。
民生和党建事业稳步推进。全年共投入资金近亿元用于保障和改善群众关心关注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低保等民生领域,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党建标准化建设成果进一步扩大,基层组织标准化实现全覆盖。认真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前期工作。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了教育、监督、惩处并重的反腐倡廉体系。贯彻落实了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一系列相关文件精神,切实整治了“四风”,全区干部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焕然一新,工作效能得到有效提升。全面落实信访维稳工作长效机制,公众安全感得到提升,狠抓了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监管,景区社会得到良好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传承人总结报告 第九篇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方针,认真贯彻党的“_”精神和县委、县政府“旅游活县”的重要战略,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夯实基础,开创风景名胜事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抓学习,促转变,全面提升干事创业水平。
按照县委统一部署,我委从三月下旬以来,开展了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谋求景区跨越发展”为主题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实践活动中,党工委高度重视,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有力地促进了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全体干部职工传承拓荒精神,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思路,健全机制体制,不断优化环境,解决突出问题,全面提升了干事创业水平。
一、加强学习,提高干部素质。常言道,“不学无术”。管委会要求全体干部坚持把学习摆在首要位置。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开展中心组学习,主要学习了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_精神,_门以及县委、县政府的各种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了领导班子把握大局的能力和领导水平,进一步提高了全体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二是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坚持组织干部每周轮流讲课,主要宣讲旅游发展、风景名胜业务及法律法规等知识;要求全体干部坚持每天业余学习二小时,通过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渠道学习景区管理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全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会议和交流活动,先后到浙江千岛湖、甘肃墩煌、福建武夷山等地考察学习。三是注重实践应用。要求全体干部开拓创新,努力探索景区管理方法,学以致用。一年来,管委会编发了《景区动态》五期,举办宣传栏二期,撰写调研报告七篇。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全体干部管理景区的业务水平,营造了人人向上、个个争先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管理,促进作风转变。一是完善制度,实现有效管理。通过借鉴成熟景区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完善了《机关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财务管理办法》以及工作岗位责任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机关管理,明确了岗位职责,使全体干职工作有章可循,切实提高了行政效能,实现了管委会内部有效管理。同时,制订了一系列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二是结合活动,切实转变干部作风。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深入开展了“讲忠诚、树正气、优环境、促发展”,“行政效能建设年”,“和谐建设大行动”,“解放思想大讨论”等作风建设主题活动,切实转变了干部作风,创造了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一年来,机关内无一例赌博、涉黄、涉毒、_组织活动事件发生。
二、高标准,严要求,科学编制景区发展规划。
规划是指导景区资源保护、开发建设的法律依据,坚持科学编制规划是风景名胜资源永续利用的有力保障。今年来,管委会努力克服困难,加快了规划编制进度。
一、完成了总规报批。通过近四年的努力,我们投入二零零余万元完成了总体规划的编制,在历经县、市、省级的一系列评审、修改完善后,于今年五月二零日通过了_部际联席会议的审查。
二、启动了详规编制。投入三五万余元编制了连云山景区的控详规划,组织了县、市级预审,并均获通过。同时,做好了福寿山景区控详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
三、较好地协调景区开发。为了加快盘石洲的开发,县政府引进了湖南新华雅集团将其打造成“三湘第一村”,但开发商的开发方案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要求有一定的分歧,导致其设计方案无法通过市级审查。加之该项目又是县政府招商引资重大项目,需要给予投资方尽可能的政策支持。面对此两难境地,管委会主要领导只得多次跑省、市,请专家,打报告,多方说情,耗去工作经费万余元,才得以将本为二级保护区的盘石洲调整为外围保护区进行规划、开发。
三、想千方,排万难,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景区要发展,硬件建设是关键。福寿山景区主干道思福公路建设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十一五”重点工程项目,是管委会今年工作的首要任务。一年来,管委会千方百计,攻坚克难,积极筹措资金,全力加快工程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