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就范文网 总结报告 二零二零总结文言文_新年总结文言文

二零二零总结文言文_新年总结文言文

二零二零总结文言文 第一篇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 皓( 白,洁白)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 除( 任命,授予官职)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 从伯( 堂伯)导谓( 告诉、对……说)曰:“选官欲以( 任命)。

二零二零总结文言文

二零二零总结文言文 第一篇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 白,洁白)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 任命,授予官职)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 从伯堂伯)导谓( 告诉、对……说)曰:“选官欲以( 任命)汝 担任)尚书郎,汝 有幸)可作诸王 辅官)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 不足不值得计较),自当任之于时。至于 超迁越级提拔),是( )所不愿。”遂为郎。 多次调动官职、升官)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 到……去)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 拘捕)毅, 交付)廷尉。彪之以球为 案件、官司)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 处理),不肯 受理),与州相 反复书信往返)。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 访询问)彪之应有赦 通“否”)。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意尝谓非 合适),何者? 黎庶百姓)不 明白)其意,将 认为)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 即使)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 因为)之不复入宫,则直侍 困顿缺乏),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 皇帝、皇后、太后去世),群臣疑惑,未敢立 继承人)。或( 有的人)云,宜当须大司马 处分处理、处置)。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 当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 等到)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 年幼),令温 按照,依据)周公居摄 故事先例,旧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 坚决)让( 推辞,辞让),使 万机当政者处理的各种重要事务)停滞, 拖延、耽误荒废山陵皇帝陵墓),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 于是,就不行没有实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 病重,严重),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 用来)医药。太元二年 去世),年七十三, )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二零二零总结文言文 第二篇

唐高祖显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着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隋主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愿意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敢违抗的。以一人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即使能够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而施以刑法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将他升为侍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

二零二零总结文言文 第三篇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 ( n作状,在夜里,连夜) 见孟尝君,告之曰:“秦 (将要)攻魏,子 (替、给)寡人谋, 奈何(怎么办)?”孟尝君曰:“有诸侯 (结构助词,的)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 (希望)子之行也!”(重视、郑重)为之约车 百乘(指兵车一百辆)。孟尝君 (去、到)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 (表目的,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 (冒昧,斗胆)借兵者, (表因果,是为了)(效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 (军队、兵力)非能强 (比)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 (每年,一年一年)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 (为什么)也? (因为)其西 为赵蔽(作为赵国的屏障)也, 今赵不救魏魏 歃盟(歃血为盟)于秦 (这、这样)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 (将、将要)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孟尝君)又 ( n作状,向北) 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 吾 岁不熟(收成不好)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 而以(表目的,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 国门(国都的城门,也指边境)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 效便计(献上好的计策)(向)(状语后置句),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 (主谓间助词,取独)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 燕不救魏,魏王 折节(屈节)割地, (把)国之半与秦,秦必 (撤兵)矣。秦已去魏,魏王 (作 V,倾其全部) 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 以因(凭借、依靠)赵之众, (用)四国攻燕,王且何 ( n作 v,得到好处) ? ( n,好处) 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 道里(道路与乡里)近而 (这里指粮草的供给)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 (悦)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 (而且)(快)矣,”秦王大恐,割地请 (讲和、求和)于魏。 (于是)(归还)燕、赵之兵, (并且)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翻译:

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会怎么样呢?(得分点:“岁不熟”、“且”的意思)

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得分点:“折节”、“以”、“去”的意思)

一四.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三分)

【参考答案】对赵国:晓之以厉害,为赵王讲清存魏对赵国的好处,也说明了魏国如果投降秦国将给赵国带来的危害;对燕国:请求发兵不得,便晓之以厉害,为燕王讲明如果魏国屈节割地求和于秦,转头向燕,对燕国极为不利。

二零二零总结文言文 第四篇

⑴请君少却,令将士得_,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⑵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⑴你们要能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_交战,我与诸君骑马慢行而观战,不也是件乐事吗 ?(考查“少”、“却”、“_”,每词 一分,句意 一分)

⑵古人在阵前出奇招,攻打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考查“奇”“斯”、“相变”,每词 一分,句意 一分)

【参考译文】

二零二零总结文言文 第五篇

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

其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词。可译为“说的就是……”。如: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可译为“……叫做……”、“……称作……”。如: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

【译文】这叫做失去了他的羞恶之心。

二零二零总结文言文 第六篇

凡(但凡)战, 若( 如果)我众敌寡,不可战于 险阻( 险要狭窄)之间,须要 平易(平坦)宽广之地。闻 鼓( 击鼓声)则 进( 进攻),闻金则止, 无有( 没有)不胜。 法(指兵法)曰:“ 用众(指指挥大部队)进止(指进攻停止的调度)。”晋太元时,秦苻坚进 屯( 驻扎)寿阳, 列阵(布列阵形)淝水,与晋将谢玄相 拒( 对抗)。玄使谓符坚曰:“君 远涉(长途跋涉)吾境,而 临水(在河边)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 少( 稍稍) 却( 退后),令将士得 _(辗转相追逐,此指打仗), 仆( 我)与诸君 缓辔(放松缰绳,骑马缓行的意思)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 阻( 阻截)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 万全(万无一失,绝对安全)。”坚曰:“ 但( 只管)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 逼( 逼近)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 麾( 指挥)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 溃( 溃败)。(节选自《百战奇略》 )

二零二零总结文言文 第七篇

(适用地区:河南、山西、江西、安徽、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

圣人 (主谓间助词,取独)(对,对于)天下百姓也, (大概,表估计)犹 赤子(刚生的婴儿)乎!饥者则 ( n作 v,拿食物给人吃) 之,寒者则 ( n作 v,拿衣服给人穿) 之, 将之养之(将养:侍奉赡养), 育之长之(培育…成长),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 务施(犹言乐善好施),缓 刑辟(刑法,刑律)而趋 民时(犹农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 所以(用来…的)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

翻译:

武王打败了商朝,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

现在我请求找来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之后安置他们。

二零二零总结文言文 第八篇

一、表示疑问

一. 何所……?(所……是什么?)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谁(什么)”。如: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②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

【译文】卖炭得来的钱谋求的是什么?

二.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

三.如……何;奈……何?(拿……怎样呢?)

《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

四.孰与……?(与……比,哪个…?)

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表示比较之后进行选择取舍时可译为“哪比得上”;这种情况,还可与选择连词“与其”配合使用,译为“与其……不如……”。如: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译文】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畜养起来而控制它呢?

五.安……乎?(怎么……呢?)

《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六.独……耶?(难道……吗?)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七.何如

⑴代词性固定结构。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可译为“怎么样”。⑵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比……怎么样”。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如: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②王以为何如其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

二、表示反问

一.何……哉(也)?(怎么能……呢?)

《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

《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二.岂(其)……哉(乎、耶) (哪里……呢?……哪里呢?)

《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

《鸿门宴》: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

《崤之战》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

三.安……哉(乎)?(哪里……呢?)

《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兼有感叹)

四.不亦……乎?(不是……吗?)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亦”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不是……吗”。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译文】学习而又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吗?

五.……非……欤?(……不是……吗?)

《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

六.宁……耶?(哪里……呢?)

《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惑叹)

七.顾……哉?(难道……吗?)

《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叹)

八.独……哉?(难道……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三、表示感叹

一.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二.直……耳!(只不过……罢了!)

《孟子•梁惠王上》:王日:“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三.惟……耳!(只……罢了!)

《谭嗣同》: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

四.一何……(多么……啊!)

《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五.亦……哉!(也真是……啊!)  

《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四、表示揣度

一.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

表示测度疑问的固定结构。它所表示出来的语气是委婉的。句末“乎”可用“与(欤)”、“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同义结构还有“非乃……乎”、“不乃……乎”。如: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译文】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

②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译文】恐怕该责备你吧?  

二.得无(微)……乎?(该不是……吧?)(兼表反问)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同义结构还有“得毋……乎”、“得非……乎”等。如:

①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三.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师说》其可怪也欤?

四.庶几……欤?(或许……吧?)

《孟子二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五、表示选择

一.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二.……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三.其……耶?其……也?(是……呢?还是……呢?)

《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六、其他固定结构

二零二零总结文言文 第九篇

周尧卿, 字(男子 二零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 一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子余。其 先(祖先)汝阴人。尧卿 警悟(机警聪明)强记(记忆力特别强),七岁 善(擅长)赋诗,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还没到壮年,叫作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以 学行(学问品行)知名。 天圣二年(“天圣”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天圣二年是公元 一零二四年) 登(考中)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_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积官(累积官衔和爵位)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 说(解释)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 忧戚(忧愁哀伤)如成人,见母氏则 抑(抑制)情忍哀,不欲伤其 意(内心)。母 异(意动用法,以……为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 如此(像这样)多知孝养我矣。 卒(最终)能孝养, 志(志气,意志)如母之言。其于 昆弟(同宗兄弟,堂兄弟。),尤 笃(忠实)有爱。 执母 丧(执丧,奉行丧礼,守孝), 倚庐(古人为父母守丧时居住的简陋棚屋)三年, 席薪枕块(席薪枕块:旧时居丧者以薪草为席,以土块为枕,以示哀苦之意), 虽(即使)疾病不饮酒食肉。 或(无定代词,有人)勉(劝勉)之 以礼(状语后置句,正确应为“或以礼勉之”),曰:“《礼》 ‘老病不止酒肉’(年老有病的人不需停止喝酒和吃肉), 意(内心)或不 胜(忍受)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 ?”葬之先期, 躬(亲身。)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 无以(没有什么用来)葬者或然,今子何 自苦(宾语前置,“苦自”)?” 泫然(读作: xuà n rá n,意为水滴落的样子。) 流涕曰:“过 是(这个), 虽(即使)欲(想要)竭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复可得乎 ?” 尧卿为人 简重(庄严持重)不校(读作: jià o,意为不计较) ,有 慢(态度冷淡,没有礼貌)己者,必厚为礼以 愧(使羞惭)之。居官禄虽薄, 赒(读作: zhō u,意为周济救济) 宗族(同一父系的家族)朋友, 罄(尽 ,用尽) 而后已。所至 称治(治理的好),民有 去思(地方士民对离职官吏的怀念)。尝 知(掌管)汀州宁化县, 提点刑狱(简称提刑官 ,是中国宋代特有的一种官职名称) 杨纭入境, 微伺(暗中伺察) 刺史(部州监察长官)善否,有 被刑(遭受刑罚。)而 耘苗(给禾苗锄草)者, 纭(人名,杨纭)就(接近)询(询问)其 故(原因)。 对(回答)曰:“贫 以(因为)利 故(原因), 为(替)人 直(作动词,证明……是直的、有理的)其 枉(指理亏或违法的行为), 令(县令,此处指周尧卿)不可 欺(欺骗。),而我欺之,我又 何怨(何怨,宾语前置,怨何)?” 纭至邑,不复 他察(他察,宾语前置,察他), 第(只是)以 所闻(听到的话)荐(推举)之。庆历间,范仲淹 举(举荐)经行(举用人的科目名称,如“贤良方正”等)可为 师表(品德、学识上值得学习的榜样),未及用而 卒(去世)。尧卿之学,不 惑(被动用法。被……所迷惑)传注( zhuà n 解释经籍的文字) , 问(询问。)辨(辨别)思(思考)索(搜寻,寻找),以 通(精通)为 期(限,限度)。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此处无实意,不翻译)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 逆(揣测)志,是谓得 之(指《诗》之真谛)”。 考(研究)经 指归(主旨,意向),而见 毛、郑(汉代《诗经》学者大、小毛公及郑玄的并称)之得失,曰:“毛之《传》欲 (想要)简 (简洁), 或(有时候)寡(少)于 义理(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 详(详细), 或(有时候)远(远离,引申为“违背”)于 情性(人情人性),非“以意逆志’者也。 是(这)可以无 去取(舍弃或保留)乎 ?”其学《春秋》,曰:“ 左氏(指春秋末期史学家左丘明,著有《左氏春秋传》,又称《左传》。)记之详,得经之 所以(……的原因)书(书写)者。”至 三传(指《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三本古代作品的合称)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 致(情感,志趣)邪 ?” 欧阳修以文 表(石碑,此处作动词,树立石碑)其墓曰:“若周君者, 事(侍奉)生(指活着的人)尽孝, 居丧(守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 学(学问)长(擅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零分 )

(一)泫然流涕日:“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

(二)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一)周尧卿伤悲地流泪说:“过了这个,即使想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又怎么可以得到呢 ?”

( 二)杨纭到了县邑,不再察看其他东西,只是把听到的话(报告给朝廷),推举了他。

二零二零总结文言文 第一零篇

( 一)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 二)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一)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 [“骄侮” (高傲轻慢 )、“唯” (只有 )、“是以” (因此,所以 )各 一分,句子大意 一分 ]

(二)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 [“一隅” (一小部分,一个方面 )、“审” (仔细考察 )、“信” (真实 )各 一分,句子大意 一分 ]

二零二零总结文言文 第一一篇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

“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如: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于国家。

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财物没有被拿取的,妇女没有被宠幸的。

二零二零总结文言文 第一二篇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 奇(古代作战以对阵交锋为正,设伏掩袭等为奇;此处也可指奇谋) ,攻人不 意( 料想), 斯( 这)亦 相( 考察)变之法乎?”靖曰:“前代战斗,多是以 小术(指一丁点智谋)而胜无术,以 片善( 微小的善处)而胜无善,斯 安( 哪里)足以 论( 谈论)兵法也?若谢玄之 破( 击败)苻坚,非谢玄之善也, 盖( 表原因)苻坚之不善也。”太宗 顾( 回头)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 甚处( 什么地方)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 慕容垂一军独 全( 保全)。坚 以( 带领)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 果( 成功)。”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 陷( 陷害)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 无术焉,符坚之 类( 像)是也。”太宗曰:“兵有 分聚(分化聚合),各 贵( 意动,以……为重)适宜。前代事迹, 孰( 谁)为 善( 擅长)此者?”靖曰:“苻坚 总( 统领)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 讨( 讨伐)公孙述,与副将刘尚 分屯(分营驻扎),相 去( 距离)二十里,述来 攻( 攻击)汉,尚出合击,大 破( 打败)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 鉴( 借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

二零二零总结文言文 第一三篇

(一)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词结构后置。文言文中的介词结构大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面,其中尤以由“以”“于”构成的介词结构居多。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从)蓝]取之、 [于(比)蓝]青】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己]参省】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以(用)孝悌之义]申之 】

(二)有时候,后置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主要是“以”“于”这两个介词)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

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于 (在)河北]作战、[于(在)河南]作战】

②遂与秦王会渑池。【[于 (在)渑池]会见】

③得璧,传之美人。【[于(给)]美人】

二零二零总结文言文 第一四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 辄(①于是,就②总是,常常③专擅,独断专行)能语其要。嘉祐二年, 试 (于)礼部 (状语后置句)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转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欧阳修惊喜, 殿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选举行,由皇帝主持)中乙科。后 以(用)见(谒见)修,修 语(告诉)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 (使之)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 既(之后)除丧(守丧期满,脱除丧服),还朝, 以(凭借……身份)判官告院 (任职)

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 日(一天天地)下,轼于其间,每 因(凭借)法以 便(使……便利)民,民 赖(之)以安。 徙(调任)知密州。司农( 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行手实法,不 时(按时)施行者以违 制(诏令)论(论罪)。 (附:诏、制、敕的区别:只有一点就是圣旨因具体的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措词所表达内容不同: 一.“诏曰”是诏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二.“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凡是圣旨中表达皇恩浩荡时,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 三.“敕曰”有告诫的意识。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的时,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要骄傲自满,恃宠而骄。)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 坐(①跪坐 ②座位 ③因犯……罪或错误 又:入罪,定罪 ④因为 ⑤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 ,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 (判断句)。”提举官惊曰:“公 姑徐之。” 未几(不久),朝廷知法害民, 之。

元佑元年,轼 以(凭借……身份)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 银绯(银印红绶)迁(升任)中书舍人, 三年权知(代掌某官职。权:①秤,秤锤 :秤量 :衡量②权势,权利 ③权变,灵活 ④权且,暂且 :暂代官职)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①闭口不说话 :关闭 ②因冷而哆嗦)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之)得尽技(使技尽,充分发挥)巡铺(①宋代贡院内设巡铺所,纠察举人应试时是否遵守场规、有无舞弊情事。 ②防盗防火的哨所)内侍每(①每一,每个 :每次,每逢②常常 ③虽然)摧辱举子且持暖昧(模糊)单词(单一言辞)诬(之)以(之)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 为当轴指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者 (被动句)。 轼恐不 见(①表被动②放在动词前,表对自己怎么样,译作“我” ,宾语前置③通“现”,出现) (被动句),请 外(外调)拜(授予)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 作(发生)。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 赐度僧 牒(文书),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第二年)春, 又减价 粜( tià o卖。注:籴 dí,买) 常平米,多作 饘 (zhā n,稠 )粥药剂,遣使 挟(带着)医分 坊(城中的住宅区)治病, 活(救活)者甚众 。轼曰:“ 杭,水陆之会(判断句),疫死比他处常多。”乃 ( pó u①聚集 ②减少 ③ bā o衣襟宽大 羡 (①希望得到,羡慕②剩余,有余③超过 泛滥 ④ yà n延请,邀请 ⑤ yá n通“埏,墓道” )缗( mí n成串的铜钱) 得二千,复发 橐( tuó 一种口袋 用口袋装)中黄金五十两,以 作(建造)病坊, 稍(①小 稍微,略微② 逐渐,渐渐地③稍食:官吏的俸禄 ④通“梢”,树枝的末端) 畜钱粮待之。徽宗立, 更(①改变 ②经过,经历 ③抵偿 ④ gè ng另,另外 引:再 如:更上一层楼 ⑤更加 ⑥夜里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三大敖,遂 提举(①提而举之 ②提拔,荐举 ③掌管) 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 岁课(岁课:①汉时,每年从太学中选任官吏的考试。②一年的赋税。③一年的劳绩。课:①试验,考核 ②督促 学习或教授 ③征收 赋税 ) 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 既而(不久)之(写文章的本领)天(天赋),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他的文章)浑涵(博大深沉)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 鲜(①鲜鱼,活鱼 新鲜,新宰杀的 ②夭折,早死 ③ xiǎ n少 ④ xià n献) 矣。(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二零二零总结文言文 第一五篇

戴胄 忠清公直(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擢(提拔大理少卿(掌刑狱案件审理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上以选人多 诉冒资荫(伪造资历敕令(下令自首,不首者死。 未几(不久),有 诈冒(伪造资历)空营(未自首者,上欲杀之。胄 奏(上奏 据法应 流(流放 ,上怒曰:“卿欲 守法(遵守法律,而使 朕(皇帝自称失信乎?” 对(臣子对皇上的回答曰:“ 敕者(皇上的命令出于一时之喜怒, 法者(法律国家 所以(用来)布(公布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对皇帝的尊称)忿(痛恨选人 之(主谓间取独多诈,故欲杀之,而 既(已经)知(知道其不可,复 断之以法(以法断之:依法裁断,此 乃(忍小愤而 存(保持大信也。”上曰:“ 卿(对臣子尊称能执法,朕复何忧?”胄 前后(多次)犯颜(冒犯皇上执法,言如涌泉,上皆 从(听从之,天下无冤 狱(案件

郐令 裴仁轨役(役使门夫,上怒,欲斩之。 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祜谏( 进谏)曰:“法者,陛下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 坐(犯罪轻罪而 抵极刑(判处死刑,臣 恐(担心无所措手足(不知所从。”上悦,免仁轨死, 乾祜 使…担任侍御史。

上谓 侍臣(侍奉帝王的廷臣曰:“朕 以(认为死刑 至重(极为重大故(所以)令(下令)三覆奏(三次回奏盖(发语词,不译欲思之 详熟(深思熟虑)故(缘故也。而 有司(负责的官吏)须臾(片刻之间,三覆已论; 又(另外,古 刑人(处决犯人,君为之 彻乐减膳(撤掉音乐演奏,减少膳食。朕 庭(宫庭无常设之乐,然常 为(因为之不 啖(酒肉;又, 百司(百官断狱, 唯()据(依据 律文, 虽(即使情在可 矜(同情,而不敢违法,其间 能尽无冤 ( 哪里…呢,表反问)? 丁亥( 贞观五年十二月丁亥日), 制(下诏:“ 决(判决)死因者(死刑犯,二日中 五覆奏(五次回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 尚食(主管膳食的勿进酒肉, 内教坊太常举乐(奏乐。皆今 门下(门下省)覆视(督察,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 录状(记下情况闻(上报朝廷。” 由是(因此)全活(保全性命甚众。其五覆奏者 以()决(处决前一二日, 至(决日又三覆奏。 惟(只有恶逆者(犯恶逆罪,十恶之一一覆奏而已。

( 曾经)与侍臣 ( 讨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 於士澄捕(逮捕之, 少(稍微)涉(牵连)疑似,皆 拷讯(拷打审讯)取服(迫使服罪), 凡(二千余人,帝 悉(令斩之。 大理丞张元济怪(奇怪其多,试 寻(查究状(罪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 ( 考虑)不敢 执(坚持公道奏,尽杀之。”上曰:“此 岂(哪里)唯(只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 公等(你们)宜(应该)戒(借鉴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二零二零总结文言文 第一六篇

一.省略主语

有承前省、呼应下文省、对话省。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不能做主语,这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例: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②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梁惠王)曰:“不可,(五十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曰:“王如知此,(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二.省略谓语

谓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的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例: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步)三四里。

三.省略宾语

A.省略动词宾语

①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之。

②屠惧,投(之)以骨。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B.省略介词宾语。

①竖子不足与(之)谋。

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③相如闻,不肯与(之)会。

四.省略介词

主要是“于”“以”两词。

①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②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

③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二零二零总结文言文 第一七篇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 及第(应试中选),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 瑞应(瑞征,祥瑞的表现),廷臣 (就)笺 (上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 (写完),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 未几(不久),自秘书少监 (担任)中书舍人, (提拔)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 ,缚(捆绑)以为盗。民 ( 告状,诉冤) (之于)府,不 胜(承) 考掠(拷打 )之惨,遂诬服。安中 ( 访查,察考)知之, (追究 )得冤状, (立即)出民,抵吏罪。

时上 (正) (向往,崇信)神仙之事,蔡京 引(推荐)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 里(外戚) (攀附)缘 关通( 勾结,串通)。安中疏请自今 招延(聘请)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 (责任);并言京欺君 (僭越)上、 ( 动词,蛀)国害民数事。上 悚然(惊惧状,形容震惊)纳之。 已而(不久)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 以(因为)近天宁节, 俟(等)过此,当为卿罢京。”京 (探查)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 (祈求)。上为 (官职变动,升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 (授予官职)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 跋扈(独断专行),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 ( 制止,制裁), 第( 只管) 曲意( 违背本心)奉之,故药师愈骄。

靖康初,言者论其 缔合( 结交)王黼、童贯及不 几察(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 (不久)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 未几(不久)卒,年五十九。

安中 为文(写文章)丰润敏拔,尤 (擅长)四六之 (体)。徽宗 ( 曾经) (行宴会 )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 (记述)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 (被,受到)重如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