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就范文网 总结报告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与反思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与反思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 第一篇跟着我国课程实践研究的深刻开展,我国课程政策产生了重大改变;实施国家、处所和学校三级课程治理。校本课程开发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教师的课程职能也接踵发生了重大的变更,研究和开。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 第一篇

跟着我国课程实践研究的深刻开展,我国课程政策产生了重大改变;实施国家、处所和学校三级课程治理。校本课程开发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教师的课程职能也接踵发生了重大的变更,研究和开发课程将成为咱们教师必不可少的基础功之一。因此,我校教师也联合实际情况对校本课程进行了研究与开发。将对我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有关情形作一些小结。

一、 高度器重,敢于摸索,勇敢实际

学校将开发校本课程纳入本学期工作打算,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

二、校本研发的目的

校本课程的开发象征着一种权利,更意味着一种义务,我校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最重要的目的能够扼要地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让所有的老师都“动起来”

校本课程开发把学校推到了课程改革的前沿,学校成了课程开发的主体。校本课程开发肯定了学校作为课程开发的责任单位的位置,让每个教师都举动起来。这样既可以进步教师自身的实力,也可以增进学校的发展。

二、让所有的教师都“站起来”

教师看待所教的科目及其内容始终是敬畏有余的。科目对他们来说,是国家的划定,教材对他们来说,是专家编写的。他们被请求严厉忠诚于国度的所有课程文件,甚至连教养的详细步骤都严格按照教学参考书指定的教学步骤跟课时数。教科书对他们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略的,他们跪拜于教科书的神威之下。

然而,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亲身参加到课程编制的整个过程。国家提供的课程尺度,成为他们自动学习研究的领导性纲领,国家提供的配套教材成了他们自主挑选的对象。他们站在国家课程标准这块基石上,鸟瞰着校本课程及所有教科书。

三、校本研发的意思

一、有助于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造。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课程要适应不同窗生的不同需求,尤其要辅助那些学习艰苦的学生取得充分的发展在基本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就是要知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论他们的性别、种族、智力水温和学习筹备如何。我国从前的“升学教导”只注意到少数考分高的学生的发展,而疏忽了那些低分和处于旁边程度的大多数。当这些人毕业走向社会时,他们成了“失败者”。学校将大量“失败者”推向社会,而社会中的绝大多数工作又将由这些“失败者”来承当,这样必定会影响到全部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全民的总体素质水平。

二、有利于先生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前提就是享有专业的自主权。校本课程开发给教师松绑,让教师自主决议,这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供给了辽阔的空间。另外,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由各方面人士加入的配合和探索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可能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反思他们自己在教学中所碰到的问题,并找到问题的谜底。这样的探究和协作十分有利于培育教师的专业精力,晋升教师的专业技巧。

三、有利于构成学校特点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应用本身的资源、自主计划、自我负责。这非常有利于学校施展各自的上风,造成本人的特色。一些老师开发校本课程,形成了赫然的学校特色。

四、“校本”的体现方式

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依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体系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究、设计或与专业研究职员或其余力气合作等方法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取舍的课程。他体当初:给学校以管理的自主权,针对学校实际进行管理工作是校本管理的根本主意。它不同于学区管理,不是由学区统一行使管理职权,对所辖学校进行标准性操作。它力主学校要认真剖析、甄别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立足于学校实际从事各种管理活动,既不能照搬它校的模式,也不能简略地把学校作为个别政策、规矩等的“实验田”或利用场地。管理当植根于本校的泥土,应答本校的问题有一定的决策自主权。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一、明白目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必须体现校本化,必须树立在对学校环境与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二、 落实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要害在落实教师,需要一批存在翻新意识高素质的有专长的教师。然而,大多数教师长期习惯于一套教学规划、教学纲要和教材,仅满意于课程实施,视教材为圣经。因此,必需唤醒教师准确的课程意识,确破正确或公道的课程理念,踊跃投身于校本课程开发的高潮中去。

三、 断定内容。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需要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在组织实行进程中,应充足斟酌抉择支配常识或运动序列、班级范围、时光部署、资源调配及须要留神的问题等事项。校本课程开发大多会攻破学科的界线,把多门学科通过事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四、 接洽社会。校本课程开发毫不能与当地的社会环境相脱离。当地的社会环境中蕴含着校本课程开发的丰盛资源,并能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提供各种有效的道路。

五、 编写教材。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将成功的教训积聚起来并形成较迷信的系统和实践内容,以教材的情势反应出来,为进一步开发和实施作参考或有利于推广,遵守“开发──实施──察看──反思──再开发”这一螺旋回升的过程。

六、 发展评估。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探索的实践研讨过程,胜利与失败并存。评估既看重成果,更应重视过程。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目标各异,所以国家很难采取相似于同一测验等评价手腕来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功效。因而,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自我批驳、自我鼓励、自我改良,以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总之,经由多年来我们全部教师的努力,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已获得了一定的结果,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受益匪浅,然而,究竟还只是起步阶段,良多事件还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去实践,其中确定也会有必定的波折,但我们也信任,只有我们尽力去做,当真去做,我们学校的校本开发将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 第二篇

本学期,在新军屯镇中心学校的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我校把“知礼仪、懂孝道、创和谐”设定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展了“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实践活动,现将本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结合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全校上下,共同行动,思想重视,扎实推进,师生互动,重在体验,创设氛围,评价激励,将礼仪教育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尊重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德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工作方法,注重工作实效,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二、实施办法:

一、完善文本教材的修订与编写工作。

首先要抓紧一切时间尽快完成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为任课教师提供坚实可靠的教学文本保障。在戴金玲校长的带领下,我校自己编写了教材《知礼仪,懂孝道,创和谐》。

二、对全校教师进行教师形象、教师礼仪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提高全校教师礼仪意识和礼仪水平。

三、让每一位学生亲身参与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开礼仪的活动中,亲历转变过程,注重情感体验,逐步将礼仪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

四、全校创设“人人讲文明,班班重礼仪”的浓厚氛围,在全校大力宣讲礼仪,学习礼仪,通过值周小组、值周教师巡查等方式,在校园提醒检查,教育不文明行为,让不文明行为在校园无处藏身,举全校之力争创“文明礼仪示范校”。

五、充分利用思品课、周会课学习“文明礼仪知识”,让“文明礼仪知识”进入课堂,以保证“学习礼仪”的时间和质量。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 第三篇

[论文摘要]高校教学档案建设日趋完善,但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尚略感不足。为了提高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水平,应该从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结构、科目课程、教学环节、专业素质教育、教学环境、产学研合作、教学改革与建设、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学生就业、专业特色等方面加强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论证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专业教学条件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专业实际培养效果与原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符合程度,判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揭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专业办学特色,客观反映学校办学资源、条件与利用水平以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简而言之,专业剖析着重从“三个符合度”的角度,分析评价专业建设现代,总结成功的经验,指出存在的不足,进一步理清思路,优化方案,进而形成特色,建成精品专业。为此,高校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

一、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的收集

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专业概况(含专业沿变、专业背景、人才培养情况等);(二)专业目录;(三)新增专业、精品专业申报材料;(四)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未来需调研报告等原始材料;(五)专业设置论证报告与培养目标调研报告;(六)专业培养目标(含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七)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八)专业建设年度计划、中长期建设规划、年度总结;(九)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

二、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资料的收集

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二)教学计划修订的有关规定;(三)专业培养方案与实施性教学计划;(四)专业建设与各项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五)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含各学期进程表、教学任务书、课程表);(六)课程体系与结构改革情况。

三、科目课程方面资料的收集

科目课程方面资料的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学校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规定;(二)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和考试大纲;(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四)实验实训指导书;(五)CAI课件;(六)专业课程建设情况(含规划和总结);(七)精品课件建设情况(含规划、总结、教案、课件、课堂教学录相等相关资料);(八)专业课程成果及原始资料;(九)课程实践教学情况。

四、教学环节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环节方面的资料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学校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二)学校授课计划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三)每学期授课计划、教学进程表教学日志;(四)每门课程教案及备课笔记;(五)每学期学生考勤表;(六)每学期每门课程教学总结;(七)每学期每门课程期末试卷及试卷分析报告;(八)实验、实训、实习报告及总结;(九)教研室教学研究计划、教研活动记录和工作总结;(一零)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目录、选题要求、评分标准、答辩工作安排及记录、成绩分析表;(一一)教学检查记录、学生座谈会记录、听课评课记录、专业教师学生测评表等。

五、专业素质教育方面资料的收集

专业素质教育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整体方案;(二)科技文化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内容、小结);(三)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过程、内容、总结);(四)学生社团活动的原始资料;(五)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始资料;(六)向学生开设的各类学术报告、讲座讲稿及图片等原始资料;(七)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活动,文化活动的通知、获奖情况及证书复印件。

六、教学环境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环境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二)专业可利用教学资料情况(含图书资料、电子图书资料、校园网建设及运行情况、机房、实验室、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等);(三)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四)专业实训基地利用率、实验开出率情况(实验室使用情况登记表、实验情况登记表、实习实训情况记录簿、教学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开放实验室情况记录表);(五)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或校企合作协议;(六)教学经费预算及教学经费投入。

七、产学研合作方面资料的收集

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院系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及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二)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三)校企合作协议书、合同书;(四)从企业或行业聘请的兼职教学人员名单及证书,聘书复印件;(五)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相关资料;(六)院系教师为企业、行业开展技术培训的通知、计划、讲稿、图片等资料;(七)教师承担或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研究及有关技术协作、项目推广的协议书、合同书;(八)为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方面新创造出经济效益的证明材料、技术报告、科研任务书(结题报告)、成果鉴定证书等;(九)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协议书、聘书及工作情况;(一零)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协议书及资料共享方面的材料;(一一)专业教师与企业(或行业)有关人员合作、论著等材料。

八、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工作总结等方面的原始资料;(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的原始资料;(三)院系教学工作,教学管理文献;(四)学生学分制实施细则;(五)学生学籍异动情况;(六)教学改革方案、实施过程、阶段小结及原始资料。

九、师资队伍方面资料的收集

师资队伍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师资队伍基本状况(含学历、职称、年龄、学缘情况);(二)教师科研、教研活动情况(含参加各类科研、教研学术会议、科研教研课程立项项目及结题报告、、出版专著、主编参编教材、获奖情况);(三)教学效果测评情况;(四)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五)教师培训进修情况;(六)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培训进修内容、效果和经费投入等);(七)人才引进情况;(八)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管理人员、业绩);(九)省级、校级专业带头人申报材料及批复;(一零)优秀教师申报、评审及批复;(一一)教学、科研骨干基本情况。

十、学生素质方面资料的收集

学生素质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二)学生参加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情况及证书复印件;(三)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计划、过程和总结(含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四)学生社团活动情况。

十一、学生就业方面资料的收集

学生就业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学生就业机构及人员情况;(二)就业工作的政策文件;(三)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情况及原始资料;(四)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表和学生就业单位一览表;(五)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及原始资料。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 第四篇

在全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进与培训工作会议上,李永成校长作了题为《积极进行课程建设,促进课改深入开展》的典型发言。发言的中心就是校本课程开发问题。

为了切实搞好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我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并及时付诸实施、实验。现将这一工作的进展情况做以简要总结。

一.开发《发色证书》教育课程。

《绿色证书》教育课程是宁安市的特色课程。我校从提高学生技术素质和创业能力出发,在“绿证”教育中突出了劳动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劳动观念,磨炼了意志品质,树立了艰苦创业的精神,达到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的目的。

在“绿证”教育教材的使用上,我们除选学国家、省、市教材外,校绿证教育领导小组还结合本地实际自编了《甜葫芦栽培技术》《西爪栽技术》、《蛋鸡饲养管理》等教材,供学生选学。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教、学、做”合一。学校科研组把“绿证”教育研究作为“十五”科研课题,目前正在实验研究之中。

二、开发传统项目教育课程。

我校的传统教育项目较多,并形成系列。如:清明节祭烈士墓,宣讲当地英雄事迹,并以《编怀先烈,立志成材》为内容进行演讲比赛,五四青年节举办以“发奋读书,报效祖国”为主题的朗诵会;“七一”以党的伟大历程为主题进行歌咏比赛;国庆节以“巨变的祖国”为主题举办征文比赛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受到了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从中到了一定的知识。

三、开发特长教育课程。

我校从艺术、体育、技能三方面入手,开办了一三个特长班,四个专业班,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学,每周三下午统一时间开课。在安排上做到了有教师、有教材、有场地、有课时、有作业。在管理上做到了有专人负责,有统一考核。这些特长课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情趣,展示了学生个性,发挥了学生特长,培养了学生能力,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通过一个阶段的校本开发与实施,使教师的观念行为发生了变化,新课改的理念,全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在教师中形成共识并能转变为自觉的教学行为,涌现出了一批新课改实施和课程建设创新型教师。

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审美能力,社会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课程开发使学校有了活力。校本课程开发给教师提供了开发创造课程的空间,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各方面的基础。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现代教育,有利于学生发展,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我们有决心,有能力充分利用广阔的农村资源和当地,本校的有效资源进行课程建设,化资源优势为课程优势,把校本课程建设,开发、实施推向一个新高度。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 第五篇

一、活动目的

为传承中国古典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养他们对生活积极的态度,我们就把《三字经》和“古诗文诵读”定为我们一年级的校本课程,学校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并且针对此,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并认真实施,下面就对我们这个学期的实施进行总结。

整合古诗,统一教材内容。

由于以前古诗教材不统一,每个年级自选教材,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也给期末的总结及汇报带来了不便。为了使以后校本课程更好的开发和利用,本学期我们组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出适合我们学生背诵的古诗,编写了《一年级校本课程》一书,确定了教学内容。

二、采用多种形式教学古诗

我们在进行古诗诵读教学中,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老师教为主,第二阶段以学生自学为主。在第一阶段中我们主要采取“入境+吟诵”的方法:既指导老师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在意境中使学生享受到古诗画面的美,并让学生粗略了解诗的大意,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学习吟诵古诗,从吟诵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

我们在指导学生学古诗的时候,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教学生一些朗诵技巧,比如朗读的节奏语音的长短、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以及朗读的语感情变化和朗读重音的把握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吟读的能力,强化记忆背诵。长此之后,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日益高涨。因此我们及时把课程进行到第二阶段,开展《我做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查找喜欢的古诗,理解意思,并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教给其他学生。这样的活动形式深深吸引着每一个孩子,孩子们踊跃展现着自己的古诗才华。我校自开设校本课程以来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一年来,师生都大有收获,深入体味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 第六篇

一、近三年党总支工作总结

过去的三年,对于xxx小学来说,是个改革进取的三年,勇于探索的三年,是深化课改的三年,是硕果累累的三年,是昂首阔步、不断发展的三年。我校党总支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和关心下,积极工作,勇于创新,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努力拼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读书读报先进学校、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全国特色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中小学创先争优先进集体、江苏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江苏省教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党务公开创新项目二等奖、镇江市文明单位、xxx市行风建设先进学校、党建工作先进集体、党建工作示范点、三星级党员示范岗、xxx市优秀组织活动等等一些列荣誉。

这接踵而至的荣誉,清晰地折射出学校党总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创建一流的现代学校过程中所取得的新突破,是我校党总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三年中,学校坚持把党总支建设与学校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有效地开展了凝聚人心、激励人心、振奋人心的工作,学校呈现出观念新、思想正、人心齐的良好局面,使学校朝着“省内领先、全国知名“办学目标不断迈进。

一、坚守鸣凤文化,建设学习型组织

三年来,我校党总支持续开展了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强化学习意识,推进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一、完善学习机制:三年来,党总支始终坚持将中心组学习和教职工政治学习摆在首要位置,学校的政治和理论学习制度化、系列化、规范化,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从总支和支部的“一把手”带头做起,从班子成员带头做起,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重点研读与专题讨论相结合,书本学习与网络学习相结合,任务分解促学与个别发言深学相结合等等多种形式,全面、深入开展“学习教育”。通过学习,把加强思想建设与推进师德建设结合起来;把师德建设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二、突出学习重点:随着党的十八的召开,党总支一直把十八大的精神作为全体党员学习的重点。分阶段、分专题、分重点地学习 “十八大” 精神,并要求全体党员通过读书、读报、看电视等多种形式了解党的十八大。在十八大召开之际,总支委带领实小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赴南通红十四军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感受党的伟大历程。

三、发展鸣凤文化:鸣凤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也是学校魅力所在,是办学思想现代化的深度体现。三年来,党总支不断学习探索、提炼发展鸣凤文化:从“不拘一格降人才”,到“有格不拘格”,到“开放语文、探索数学、情境英语、魅力音体美等学科建设”,到“教学重心前移”,再到“教材整合、预习卡的印制”,鸣凤文化融入当下实小“求实唯新”的精神品质,已然成为我校“文化发展学校”的根本凭借,它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条线,内化为思想,外化成行为,推进我校教育的优质均衡特色发展。

四、强化对外宣传:三年来,党总支一直强化对外宣传工作,着力建设好党建网站,把党建工作的各个方面纳入网站建设。同时,依托党建网继续开展党员电化教育和党建工作宣传,同时高度关注网络舆论,针对网民反映的问题,党总支首先从内部查找原因,并主动沟通解释,化不利为有利,形成正面宣传的舆论强势。

二、推进行风建设,提升队伍素养

鸣凤内涵就是实小的办学内涵,党总支不断丰厚鸣凤文化,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用好的党风带动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进而推进教育行风建设。

五、广泛听取意见。(一)全面敞开沟通渠道:一直以来,党总支对社会家长公布了学校电话、总支书记手机、督导员电话以及校长邮箱等,学校网站设立留言簿,在校门口设立意见箱,鼓励教师班主任建立班级家长qq群,从网络、电话、书面等多种方式听取群众的意见,做到“反映途径畅通”,全方位听取意见。(二)认真做好问卷调查:每学期,党总支组织向三千余名家长发放问卷调查,并把问卷调查和三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请家长们反映学校和教师在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同时,党总支将问卷调查的结果与教师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党总支尤其重视学生对教师课堂满意度的评价,每学期每班组织一零名学生进行了无记名的问卷调查,将每位任课教师的调查表汇总统计,并向全体教师公告反馈。(三)按时举行行风监督会议:党总支每学期举行行风监督员会议,通过走访学生和家长,召开座谈会、主动征求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政府纠风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定期邀请“市政府、镇党委、派出所、居委会、企业”等各行各业的行风监督员莅临实小,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开展对教师、对学校、对教育等方面的评议活动,三年来,家长社会对我校的满意度始终达到九八%以上。(四)真诚谈话沟通:校党总支以促进团结、共同提高为原则,按照主要负责同志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相互之间、班子成员与联系点负责人层层进行交心谈心活动。党总支要求蹲点行政“下放“办公地点,到教师办公室多走走、多看看;要求每位行政每周至少找一名教师沟通;要求每位党员至少和一名群众进行谈心。

六、夯实作风建设:(一)党总支能认真落实《xxx市教育系统作风创优工作意见》,全面贯彻“xxx市中小学作风建设的十项规定”,突出抓好出勤、工作状态、有偿家教、体罚和变相体罚、遵纪守法、为人师表等的日常监督和检查,三年来,我校无违反十项规定行为发生。(二)紧紧围绕“德,师之魂;能,师之本”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围绕作风建设开展了师德公开承诺、党员承诺;围绕道德讲堂开展师德宣讲活动,先后邀请了邹国和、魏利民、严文华等专家领导来校作专题讲座;连续三年开展“品牌教师” “岗位标兵” 和“教坛新秀”的评选活动,用身边的榜样激励人,引导人。(三)紧扣政风、行风、校风、教风等重点,积极开展“双创双争”主题教育活动和文明单位、“三无”学校等创建活动,我校在二零一二年二零一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镇江市文明单位”“镇江市三无学校”。(四)修订完善学校制度。根据实施反馈意见,党总支通过行政会、教代会不断修订和完善实小常规管理细则和《实小教师绩效奖励性工资考核方案》,三年来,学校的制度更加完善,学校的管理更加科学,学校的考核更加规范。以制度管人,以制度做事,促进广大教师更加积极主动有效地工作,真正让有水平有能力有作为的教师在实小有荣誉有地位有待遇。

七、强化队伍建设:党总支按照干部任用工作条例,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加强对青年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二零一二年,党总支进行了中层领导竞聘上岗的工作,把肖志吉、眭如军、唐爱莲三位青年骨干教师提拔到行政岗位上;二零一三年,党总支把优秀青年教师江志伟提拔到行政岗位上,在党总支推荐上级部门考核的基础上,张学军走上了校级领导岗位;二零一四年党总支又提拔了刘红专到行政岗位上。党总支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总支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与学校其他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同时加强过程管理,注重平时考核,实行校长室追究行政,行政追究教师的一级一级责任追究。

八、优化党员发展: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党总支坚持党员条件,对象倾向中青年骨干教师,把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优先吸收到组织中来,继续实行“公示制”、“预审制”、“票决制”。同时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进一步加强了党组织建设,确保党组织的先进性和吸引力,使之成为广大教师不断追求的对象和愿意靠拢的组织。三年来,党总支依照程序共吸收了优秀骨干教师“肖志吉、胡晓慧、徐红花、钱志辉、顾红芬、贡雅丽、黄慧、肖燕”为_党员,发展“王芬、尹伟云”两位优秀教师为预备党员。

三、规范精致办学,闪亮学校品牌

九、党务全面公开:三年来,党总支不断增强党内工作的阳光操作,每年两次进行党务公开,对主要工作目标、党员发展、评优评先、收支决算等涉及学校管理情况等全面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二零一二年,在镇江市学校党务公开工作推进会上,我校党务公开从从“公开群众关心的问题解决一个“疑”字;公开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信息,确立一个“信”字;公开学校发展的正能量,增强一个“力”字”三个方面向全镇江市关于我校党务校务公开的经验。

一零、党员工作室:三年来学校继续完善了“艺术组工作室”“张学伟工作室”“傅云工作室” “胡小慧工作室”等的建设,继续加强了党组织对工作室的领导、指导作用,使其成为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品牌。二零一三年一一月,市教育局党委“党员工作室”现场会在我校举行,来自市局属学校各支部的二三名组织委员参加了此次会议。党总支书记陆国杰校长全面关于了我校“行政管理党员工作室为核心,德育教育党员工作室为首位,张学伟教学研究党员工作室为中心,艺术组党员工作室和傅赟科学教育党员工作室为特色建设”的党员工作室体系。我校党员工作室的开展受到了教育局党委的高度评价。随后,省级刊物《党建之窗》二零一四年第一期以题为《建党员工作室,打造学科特色,助推学校发展》全面关于我校张学伟党员工作室建设情况。

一一、提升绿色质量:

德育工作上:党总支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注重德育队伍和班主任队伍的选用、培养工作,强化全员育人和“三结合”德育教育。二零一四年,入党积极分子钱煜华、傅燕娟老师获班主任基本功大赛xxx市一等奖,党员王秀华老师获xxx市品德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党员李一老师获镇江市综合实践比赛获一等奖。

教学工作上:党总支对照《基础教育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围绕《鸣凤课程规划》(即“生活化的德育课程、校本化的学科课程、自主化的特色课程”的课程体系)实施开放育人,推进自能教育,践行自能课堂、“课程超市”和特色活动。以“开放语文”的实践经验为指引,把握学科本质,加强对探索数学、情境英语、体验科学、魅力音、体、美的课堂实践和理论探索。通过课程表,通过教师精心组织的每堂课予以实施,让课堂更加规范,更加高效,更加灵动,让自能教育成为推动师生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其一,研制好预习卡。课前组织学生借助“预习卡”开展对教材的前置性学习;其二,优秀集体备课。广大教师遵循“教师多吃辛苦,学生少走弯路”的思路,不断优化集体备课模式,在课前下足功夫;其三,加强质量监控。通过推门听课、全天巡课、针对性调研、专项性检查来保证日常教学的质量;其四,开展丰富活动。开展各类小型学科竞赛,激发学生学科兴趣,强化教师的绿色质量、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比如语文学科方面一年级开展识字大王活动,二年级开展查字典比赛,三年级开展作文片段训练,四年级开展朗读比赛,五年级开展汉字书写大赛,六年级开展成语大赛;其五,重视科学评价。依据素质报告书,分科分项目对语数外及其它学科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和评价。

一二、党建带群建:三年来,工会、共青团、妇女工作紧紧围绕学校和党总支的中心工作,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丰富多采的群众性活动。共青团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了基本功比赛、庆祝教师节、“迎新年、展风采”联谊等大型活动;工会每学年组织了迎新年冬季教师运动会,为全体退休教师举行“最美夕阳红,欢度重阳节”的活动,建立“离退休教工之家”,定期组织退休教师为学困生服务,为全体女教工购买互助保障计划的保险等等活动。二零一三学校工会之家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工之家”。

一三、“凝聚力工程”。党总支围绕凝聚党员、凝聚教师、凝聚学校教育工作三大目标。一直做好做好“访贫问苦”“送温暖”等帮扶工作,同时不断深化“党员义工”、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和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扎实开展“双结双建”活动。每学期,党总支副书记王晓平带领一些党员来到延陵镇大吕村走访慰问,为其送去了大米、食用油、慰问金等。党员教师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党总支的统一领导下,党员教师等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开展植树造林、义务献血、维护交通、文明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我校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弘扬雷锋精神,散发正能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我总支三年来的工作,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市教育局党委正确领导,我总支全体党员共同努力,全校师生大力支持下取得的,我们在看了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党总支工作的差距,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在处理党建与行政的关系上尚有欠缺,有时会以时间紧、任务重为由,导致重行政轻党建的现象发生。

二是党建工作的思路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创新。在党建工作的开展上存在着一定的保守思想,有时局限在上级党组织要求开展的活动上,在渗透新理念、启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上做得还不够。

三、今后的奋斗目标一、狠抓“一个建设”:即总支组织建设。在加强和完善学校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总支的思想和作风建设,发挥好学校总支和全体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培养党员和全体教师率先垂范、勤奋敬业、爱岗奉献的精神,为学校教育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建好“两支队伍”:一是抓好党员干部队伍。从抓学习,促思想观念转变入手,抓好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能力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抓好普通教职工的教育和管理,通过师德建设增强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养,以党员干部为排头兵,团结带领全体教职工致力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支思想政治先进,教学业务精良,团结奋进、爱岗敬业的教职工队伍。

四、党费收缴情况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 第七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town planning professional, for example, in view of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from the curriculum target orientation,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organization,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so on has carried on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exercise student'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comprehensive design and comprehensive skills.

【Key words】urban overal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中图分类号:G七一二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是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城市规划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城镇规划专业高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法规的不断更新,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准确地把握这门课的教学环节,使课程发展趋于完善,本文尝试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课程实践等方面进行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的探索。

二、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在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第三、四学期开设,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为第三学期开设的《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以理论教学主,辅以实践教学和第四学期开设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开设至今,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行模块教学,在保证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建设课程信息和资料库,在零距离上岗的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在二零一一年,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被评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精品课程。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时间安排不当

从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的整个教学计划来看,由于一年级的两个学期主要安排的是公共基础和大量的建筑设计课程,没有安排规划的理论课程,因此安排在二年级第三学期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是学生认识城镇规划专业的首门专业理论课,同时在本学期还相应的安排了一些与总体规划相关的理论课程,如《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这样的安排旨在为第四学期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但是大量的理论课堆积在一个学期,一方面使得每门专业理论课的课时量相对减少,学生消化起来感觉吃力;另一方面在仅有三年学制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接触专业理论课的时间较晚,课程安排缺乏系统性,影响了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亟待更新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政策性,因此城市规划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必须及时反映到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教学之中。近年来,随着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新思想、新内容、新方法不断地涌现,同时,新规范法规及相关指标体系的出台和变更,如二零零八年《_城乡规划法》的颁布、二零一二年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实施,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及时补充到教学中来。

(三)课程实践教学不足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但是,受高职院校学制影响,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实践学时偏少,教学实践环节不足,学生的动手设计及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另外,由于学院城镇规划专业师资队伍较为年轻,总体规划方面的工程实践少,缺乏一定的项目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实践教学。再加上课程实训场地、实践基地的建设相对滞后,缺乏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和顶岗实习,导致课程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教材缺乏针对性

目前我院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同济大学吴志强、李德华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该教材内容系统、全面,是部级“十一五”重点教材,是高等学校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系列教材。但是,由于受众面主要针对的是普通高等院校,高职类院校城镇规划专业在使用该教材时,内容就显得较深而多了,不适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

此外,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所出版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教材,因此迫切需要一本高职类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教材,以指导课程标准教学。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尤其是城市总体规划原理部分,理论性内容较多,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少量互动和案例教学,基本上是老师教什么,学生被动的学什么,没有很好的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不利于学生创造力与职业岗位素质的培养。

三、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探索

(一)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

不同于本科院校,根据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技能、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广泛的适应能力的应用型规划人才,在胜任大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和研究工作的同时,主要面向急需规划人才的中小城市(镇)发挥专业才能。结合城镇规划专业发展的社会经济需求和内蒙古地区建设行业特点,针对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提出“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相结合,技能训练与思维培养”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思想,并对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力求通过此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城市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中的经济技术问题,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调查分析、综合设计和综合表达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城镇规划专业知识打下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二)课程设置时间的调整

课程设置时间的调整主要是将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内容进行分解,把城市总体规划原理的内容分为总规原理(一)和总规原理(二),分别安排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内容安排在第四学期。这样的设置,不仅为理论、实践教学争取到了更多的课时量,任课老师不会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教学进度,而且拉长了学生学习、消化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相关内容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解决了大一学生接触不到专业理论知识的尴尬。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与重构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围绕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对企业人才需求基本情况进行深入调研、论证和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行业专家的指导建议,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选取。同时,课程内容的选取始终坚持以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法律规定为依据,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的客观要求紧密结合,努力反映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动向和趋势,把教学内容的选题重点转移到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逐步凸现我院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以小城镇为主题、与规划实际紧密结合、加强应用能力培养的鲜明特色,从而确定了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内容模块。如图一所示。

图一: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内容模块示意图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的改革

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按照我院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在研究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种课程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实践环节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即课程实践所选择的均为实际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项目,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采用“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的课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参与体会真实的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其岗位操作能力。

案例教学:主要针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为了丰富课堂,避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内外城市总体规划典型案例,尤其是学生较熟悉的或身边城市的规划案例进行讲授。通过个案分析,并引入其他城市案例进行分析比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城市的特点以及不同的城市总体规划模式,另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城市总体规划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主要通过加强课堂讨论和组织阶段性方案汇报等形式,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方案进行汇报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要了解、准备好方案汇报,又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其他方案进行评比,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总体规划的认识,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专题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相关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题讲授,如在研究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时,邀请社会经济方面的教师就城市经济社会方面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城市经济社会分析研究方法,科学确定城市性质和规模。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则邀请城市市政工程规划方面的教师就城市工程规划有关知识进行专题讲座和答疑,在此基础上学生初步完成市政工程规划方面的内容,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城市总体规划成果。

二、课程教学组织改革

以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实践教学为例,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进行分阶段方案设计的教学设计,如图二所示。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图二:分阶段方案的教学组织示意图

(五)加紧课程教材建设

课程以《城市规划原理》教材为基础,结合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组织教师以授课讲稿为基础编写《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实训》教材。教材根据高职高专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相关国家现行规范规定,以掌握基本原理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相结合为目标进行内容的组织,注重设计方法上的解析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实用型、实践性的职业能力教学特点。目前该教材主体部分已大致完成。

(六)完善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特别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除了将电子教材、教案和课件等基本教学材料上网之外,还将增加总体规划设计案例、总体规划相关法规、往届优秀学生设计案例等网上资源,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七)注重课程实践性教学

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是由城市认识实习(城市现状基础资料调研)、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和小城镇总体规划设计三部分组成。在这三个部分的课程实践中,始终坚持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选取适宜的实践项目,通过现状调查—分析—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到提出规划方案—向教师专家组汇报交流—修正规划方案,直至提出规划成果的阶段性的实践模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全过程,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调查分析、综合设计和综合表达能力。

与此同时,与企业联合,建立“仿真+全真”开放式的校内外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实训基地,将教学项目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保证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八)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

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中,引入过程考核评价方法,建设学生作业评分标准体系(如表一所示),使各项内容的打分有据可依,增强作业评分的客观性。

表一:学生作业评分标准

同时采取“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考核与课程指导小组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如课堂参与程度、能力获取程度的评价由本班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评定;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由本班指导教师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指导小组共同评定。这样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使得学生评分成绩相对透明、公正,也使得学生在评分过程中清楚的认识到设计的优与劣。

四、结语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的探索,我们将根据课程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深入分析学生群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案,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关注新的教育理论,注重教师师资队伍的培养,扩大学术交流,建立健全校内外实训基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课程教学特色,以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一] 陈友川,崔东旭,张军民,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高等建筑教育,Sept. 二零零六, ;

[二] 陈玉娟,唐瑜,应云仙,汪如钢,张静莹,独立学院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建设研究,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une 二零一一, ;

[三] 陈锦富,任丽娟,罗文君,《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教学改革研究,新建筑,五/二零零九,一二九-一三一;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 第八篇

“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发现、学生的研究”同属学习过程的三个层面,仅就在校学生来说,不管是传统教育还是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获得适合自己享受终身的学习方法应该是方向。我校的“小学生策略性学习研究”牢牢地把握住了这一方向,让我们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追求学生主体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发现敏感度,在学习中感悟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发展。现将一阶段来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作简要总结。

一、在学习中提高,强化理论修养。

校本课程不是教学层面上的一种教学活动,而是课程层面上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是最能体现学生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面对校本课程的挑战,我们对教师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培训。因为我们感觉,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和脱产培训,主要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起来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观念必须也只有在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实验的探索之中才能逐步确立,教师专业能力的体现最初发生在课堂上,最终形成于研究之中。由此可见,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培训有机地融为一体,能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素质,这也是我校校本教研所得出的深刻体会。

(一)编好校本课程教材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的顺利进行,我们向全校老师征集了学习指导课案例。学习指导课教材的编写是一个全新的内容,除了组织老师学习外,为了方便老师,学校教科室下发了校本学习辅导课程教材的编写提纲。其中编写理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心态,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养成善于合作、交流的良好情操。编写主题有调整学习状态的学习心理开导,提高学习能力的学习方法指导,也有优化学习策略的学习思维以及与编写理念有关的话题。编写板块有目标区、档案馆、咨询台、自我报告、他山石、活动桌、练习场、情景聚焦、心理博士、指点迷津等等。学校还加强了对教学后记、教学实录、教学故事等过程性研究成果的记录和收集,开发了有助与校本课程研究的各种文字、资源库,供教师随时阅览,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层次。这次案例征集,共征集到了四零多篇案例,其中有不少内容精当,可操作性极强。

(二)搞好一次“我的学习生活”征文

为了及时总结学习经验,我们正在着手准备“我的学习生活”征文竞赛。这次征文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讲述自己的学习故事,老师则对学生征文中所体现的学习方法进行点评。

二、在实践中感悟,提高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质量。

(一)加强校本课程的研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以及市里课程设置的要求,我们安排学习指导课每年级每个星期一节课。为了让校本课程逐步走向成熟,我校充分利用周一下午的业务学习和周四的教研组活动时间,把研讨校本课程提上议程,使广大教师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的目标和课程内容。在上学年,我校举行了校本课程即学习指导课的研究课。我校冯小飞老师、袁小华老师上了研讨课,全校老师观摩这两堂课。研讨课的开展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研究对象,加强了同伴互助和合作,注重了老师之间以及在课程教学活动中交流、对话与沟通,受到了老师的一致欢迎。

(二) 注重校本课程的指导

学校行政领导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实施状况,设立了行政与实验老师的对话制度,即每两周举行一次校本课程沙龙。新的教育理念,在碰撞和交流中达到构建。而且在校本课程沙龙中,老师们也达成了共识。即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个上课老师追求的目标。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学习指导课说得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常常是靠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学生从中得不到收获。而学习指导课本身所固有的特性,靠死记硬背、靠灌输学生是根本无法接受的。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达到形真、情切、理寓其中。尤其更要创设生活化、问题化的课堂情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在评价中成长,创建校本课程特色

我校根据校本课程的特点,明确了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目标程度,更是为了对我们的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和分析,以利于改进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评价内容突出全面性和综合性

设计师生成长“报告单”和“档案袋”。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从研究学生需要、设计课程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课程活动等方面对教师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同时,尝试建立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全面衡量师生素质、全面反映师生发展过程的教育评价制度。

(二)评价方式力求多样性和灵活性

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等级评价与评语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数据测量评价与成长记录评价、阶段评价与全程评价、寄语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等,是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

(三)评价设计讲求艺术性与创新性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追求有教师个性的、有班级及课程特色的、儿童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的创新。尝试“寄语型评语”、“心理健康建议”等具有人性色彩和时代特色的新型评价方式,以实现新课程评价的最大效益。

总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风格,进而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特色。

社会在发展,课程在进步。我校虽然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扎实地开展工作,但与先进学校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会不断努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讨,不断提升我校校本课程的水平,使校本课程——学习指导课真正能成为童话中的点金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 第九篇

一个学期的校本课程又结束了,回想本学期的教学,有苦也有乐,经过对校本课程的总结,我也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有了自我的看法与认识。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带的是四到六年级的计算机课程,这学期参加校本课程的学生共有二二人,这些学生基本上是新的学生,并且六年级中占多数。在学期初分组时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高年级与低年级的相搭配,原先学过的与新学生相搭配,学有余力的与相对薄弱的相搭配。在这个班中有许多学校“知名的人物”,淘气是有名的,在分组时将这些学生都调配开,分散在不一样的位置,这样能够保证课堂的纪律。

二、学生的管理

校本课程中的学生是各个班的学生,在管理上就要求教师多下功夫,在学生平时的管理中,我采用了学生“自治”的方法,用学生来管理学生,每个班有一名负责的学生,每一天报告学生的人数以及没有来的学生的原因,这样保证学生在教师的视线之内,人数清。选好小组长,学生中有了小教师。伙伴教学的模式初步构成,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也有了小助手。

三、课程的选择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景,课程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学期是以photoshop的图片处理为教学资料,加上了中国传统包粽子的动手活动。在校本课程资料的选择上既要让学生感兴趣,又要让学生有作品,看到他们的成长过程,让他们时刻都有成就感。

四、学具的准备

计算机课和其它课程不一样,每一次课程的资料只能保存在计算机中,机房的计算机是大家共用的,有时会出现资料删除的现象,针对这一情景,在学期初我教给学生将每课的作品上传给教师,这样学生能够记录下自我的每一次成长的历程。为了更好地记录学生学习的资料,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还要求学生记笔记,学习资料要求学生全部记录下来。

五、教学的设计

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先进行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依靠教师,实践操作需要学生自行解决,在教学中每节课设置相关任务,每节课都有不一样的主题,经过自主操作、团体讨论解决问题,针对不一样的学生,我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三年级的学生遇到问题教师适当帮忙解决,高年级的学生主要经过讨论自我解决。这样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本事。

六、个人知识的提高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源;要给学生泉水,就要教学生寻找水源的方法”。教师的知识对学生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利用课余时间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我,让自我的教学技能更有深度与广度。带领学生参加计算机表演赛,共有四名同学获奖,教师评为优秀指导奖。

有思考就有前进的动力,下学期的校本课程会有一个崭新的面貌。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 第一零篇

以“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实践为例,从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内涵和特点出发,探讨团队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资源设计,包括成员规模、身份构成、组织架构;进而从年龄、学历、职称及工作量等方面分析团队运行三年的特征。在提出团队核心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基础上,按照准备期、开始期、运行期和整修期四个阶段梳理团队各时期的运行特征及任务实施措施。以定量的方式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对团队运行绩效进行评价,揭示团队在远程开放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和显著影响。最后,就团队建设历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及困惑,提出了完善建议。

【关键词】 远程教学;课程团队;建设实践;运行效益;评价

【中图分类号】 G四零-零三四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零零九―四五八x(二零一三)零一―零零七八―零四

美国学者卡曾巴赫和史密斯(Katezenbach and Smith)认为“团队就是由少数由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远景目标、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一]远程教育是一种相对于面授教育,具有师生分离、非面对面组织特征的教学活 动[二][三][四]。尽管远程教育兼具信息传输方式多种多样、学习场所和形式灵活多变、知识传播可以突破时空限制等诸多优势,但在具体教学组织过程中,仍存在着教师队伍结构松散、课程教学模式与课程特点与学生需求不适应等诸多不足[五][六][七]。将团队理念引入我国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领域当中,通过在系统内以某一门课程为核心,组建一个联系紧密、目标一致、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将会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一定的保证。

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下简称“中央电大”)二零零九年组建成立的“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下简称“团队”)为例,通过定量数据挖掘,多主体、多层面地测算教学团队在运行过程中所取得的绩效,旨在探索团队这一特殊组织对“教与学”活动影响的价值,为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电大系统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及相关机制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实践

(一)研究区域选定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涉及三一个省级电大。其中,团队成员信息数据,如年龄、学历、职称、负责课程门数、所在地区教师群体规模等,来源于中央电大“电大人体生理学教师情况调查表”数据(二零一零年、二零一一年调查结果);团队成员参与团队活动的各项投入数据,来源于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教师调查问卷。学生实考率和及格率数据,来源于中央电大考试中心(二零零九-二零一零年第二学期,二零一零-二零一一年第一、二学期);学生学习过程变化评价数据来源于“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教师调查问卷。全国省、市级行政区域边界图件来源于《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

(二)团队特征分析

一. 团队组织架构

团队规模:以教学工作的辐射面和带动性为出发点,团队成员定为三五人,由中央电大、普通高校学科专家、省级电大三部分成员组成。开设人体生理学课程的一七所省级电大责任教师作为团队成员,覆盖了开设课程省校总数的二分之一。

团队成员身份构成:“一+X”模式。“一”即一个主体,“人体生理学”课程学科教师;“X”即支持课程实施的管理、技术、研究等远程教育人员。

团队成员架构:一名首席主持、九名核心成员和二五名成员。首席主持负责总体方案设计和团队成员的分布,核心成员分别担任具体任务的负责人,带领课程组成员完成相应的建设任务。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以首席为核心,任务为导向,分工合作(如图一)。

二. 团队成员年龄、学历及承担课程情况

年龄结构:根据调查数据,团队成员年龄以三零-四九岁年龄段省校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占团队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还有近五分之一的二零-二九岁的团队成员,是在建设过程中一些省校参加进来的骨干青年教师,是团队“传、帮、带”的主要对象,也是未来团队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后续动力。

学历及职称结构:团队成员学历及职称总体水平较高,拥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达到。其中,博士学历,硕士,本科,讲师,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比例超过半数。高学历、高职称的骨干教师作为团队的主要成员,是团队建设之初的基本要求,对实现课程团队的任务和目标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团队成员承担课程情况:团队成员在省校承担的课程数从一门到九门不等,且省级之间差别较为明显。包括中央电大在内的一八家电大团队成员平均负责五门课,表明电大系统教师业务工作较重的现状。此外,团队成员中多是在本校相应管理岗位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如教研室主任、学院院长。

(三)团队的核心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 核心目标包括:① 形成目标一致、联系紧密、团结协作、积极探索、共同发展的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研究集体。② 以团队目标为导向,以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为核心,以加强实践教学、探索生理学与临床护理工作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为工作重点,合作开展教学与教学研究,促进教学过程的落实,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③ 探索课程教学团队运行机制,为电大医科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积累经验。

二. 主要任务

依据总目标,分解出七个子目标,对应七项工作任务,即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加强课程教学研究活动、推进课程基于网络的测评、强化实践教学、开发“人体生理学及其临床应用”网络课程、探索课程教学团队运行机制。

(四)团队的成长轨迹及实施措施设计

“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从组建到运行,具有生命体的成长特性,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如 图二):

一. 准备期(二零零九年六月-二零零九年一零月)

确定团队的目标及任务,遴选团队成员,组建课程教学团队。

二. 开始期(二零零九年一零月-二零一零年三月)

①统一思想。针对团队成员各自观念、方法、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强化引导,初步达成对团队总体目标及任务的共识。②搭建远程交流平台,协商建立交流制度,定期开展教学、教研、团队运行情况等交流。如建立团队QQ群,制定每周定期交流制度、每学期网上教研活动制度和年度面对面团队工作会议制度等。③任务分工。由核心组成员分别承担相应团队建设任务,组成工作小组,编制任务实施方案。

三. 运行期(二零一零年五月-二零一二年四月)

根据任务实施方案,七个小组同步推进开展工作,陆续形成阶段性成果,包括:①开展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即电大系统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师队伍现状调查报告、学习需求现状调查报告、实践教学现状调查报告。②分析报告,形成教学改革方案。即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和考试改革方案等。③良性互动,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以周、学期和年度为评价周期,以QQ群活动、工作总结评比为载体,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把团队工作成效和成员个人工作成绩反馈给团队成员、成员所在单位及团队上级领导。④团队成员共建、共享,形成了用于教师辅导的网络电子教学包。包括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教学实验视频等一零项资源。⑤发表了学术论文七篇,四个课件分别获第十六届全国多媒体大赛一、二等奖。⑥初步形成团队精神。团队成员形成了团结合作、密切配合、相互关注、甘于奉献、关爱学生的良好团队氛围。

四. 总结与改进期(二零一二年四月-二零一二年七月)

“人体生理学”课程团队的七个小组陆续完成了预设的团队建设任务,基于各任务小组自身的工作节奏,分批次进行了小组工作总结与改进,整个团队进入再设计、再实施、再发展的新的工作周期。

二、团队运行绩效评价

通过科学的运行方式,团队建设在远程教育活动中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目标一致、共同发展的课程教学研究集体,提升了团队成员的整体水平,促进了教学过程的落实,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质量 [八][九][一零]。本文以教师成长和学生学习效果为评价维度,以定量分析方法对团队运行效益进行评价。

(一)课程受益与教师成长

课程受益率:是用来表征团队成员在参与团队活动的同时,使其所负责的其他相关课程间接受益的比例。其数学表达式如下:

[γ=WA(一W五,一A九)]

式中:[γ]为课程受益率,表示团队成员因参与“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活动而受益的课程门数与所负责的所有课程门数之比;

W为因参与“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活动而受益的课程门数。根据调查,W位于一和五之间;

A为团队成员在本单位所负责的课程总门数,根据调查,A位于一和九之间。

三年的团队建设实践及研究结果表明:“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的运行不仅促进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还使得团队成员所负责的其他五八门次课程均得到受益,如借鉴本次教学团队的理念、方法组建本省课程团队,带动分校及教学点教师参与课程改革,落实教学过程。

科研成果及教师成长:在三年的团队建设实践中,团队成员围绕七项团队任务开展教学研究,在教学学术、科研及教学能力方面均有明显的成长。团队已有七篇在远程教育领域重要学术刊物上;四人晋升为教授,二人晋升为副教授。

教师业务素养的提升:调查结果显示,通过课程教学团队有效的交流平台和合作机制,青年教师能够较方便地获得资深教师的指导,更加有利于之间自身的成长;资深教师因方便与普通高校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跟踪课程前沿和新技术更加快捷,促进了教学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普通高校学科专家因参与了团队建设多方面的工作,更加了解了电大的学生和教学特点,对课程内容的把握更具有针对性、适用性。

(二)学生方面

课程及格率是检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客观指标之一。为进一步揭示课程教学团队运行对教学质量提高的影响,将团队建设期间的考试及格率对应团队建设的三个时段,按照参加团队成员省、非团队成员省进行比较分析(图三)。结果表明:课程及格率随着团队的建设和发展而提升,从第一阶段的提升到第三阶段的八零%以上,省校专业课程教师参加团队建设后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非团队成员省考试及格率上升明显,从上升至,显示出课程团队的显著成绩:即经过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的优化、课程内容优化和学习支持服务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对课程辅导教师的教学指导,如提供统一的备课教学包等,使学生进一步获益。总之,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促进了开设人体生理学课程的众多省校教与学质量的变化。

三、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一)突破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团队价值认知的局限

与普通高校学生不同,电大学生是基于多种媒体学习资源的自主学习,接受教师实时面授的机会十分有限,教师的教学活动多是基于网络实时与非实时进行。中央、省、分校、教学点在各自的层面分级教学,教学思想、指令难以沟通,教学过程难以落实。为推进电大向国家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势在必行。而长期以来,还有很多电大管理者甚至教师本身对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团队的价值认知仍然不清楚,认为本学校已有专业教师、教学研究室等教学组织资源,可以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参加团队活动意义不大,从而忽略了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团队所能够提供的成员间知识结构互补、优质教学资源及时共享、学科知识不断更新、创新型成果的学习借鉴等优势。因此,需要不断地突破对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团队价值认知的局限,从管理者的角度要加大宣传,建立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不同层面的团队工作,才能够在电大系统内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促进教师自身成长,提升教学的质量。

(二)引导团队成员个体差异性特征的显现

在电大教学这一特殊的环境中,教师从某种程度上讲,享有较为充分的自由和自主,其教学方法和形式也较少受到强制性约束,逐渐形成了突出教师个性化特征的教学方法和风格各异的教学行为。一方面这样自主性较强的工作思维习惯难免在团队协作过程中,不自觉地带入进来,造成或者因成员之间想法难以协调统一而影响团队任务目标设定;另一方面因成员之间迥异的工作特点而造成不必要的团队内耗,降低了工作绩效。因此,团队各层面的管理者应充分深入地了解团队成员的学习和工作背景,尊重其固有工作习惯和个体之间差异的同时,勇于打通成员之间交流沟通的壁垒,发挥和整合成员的自身优势,科学地引导团队树立起求同存异、协作共赢的正面工作氛围。

(三)完善团队评价机制缺陷

团队建设和运行需要团队管理者和成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十分有限,则需要更大量的网络交互沟通来完成工作的协同。对团队工作成果的评价往往停留在年度完成的资源建设、研究论文等硬件指标上,忽略了对团队作为一个滚动向前的可持续发展有机体,各阶段内部组织管理质量、未来发展的潜力空间等重要方面的衡量。就团队成员评价而言,更是集中于教师个人完成的实际任务,缺失了成员在为团队工作当中,领导、参与团队建设及协同其他成员取得的成果,而不能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结果。因此,团队应在有序完善评价机制的过程中,逐渐从重视个人业绩的考核向重视团队整体长期价值考核转变,既要重视过程管理更要重视目标管理,从重视年度考核向重视聘期考核转变,从单纯的数量评价向数量、质量等转变。

(四)不断挖掘团队可持续发展驱动力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 第一一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问题;对策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与核心,是培养人才的蓝图。”高等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要培养适应教育发展的高层次小学教师就必须立足本国小学教育和专业建设的实际,了解、参考、对照、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本文以首都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鲁东大学为例具体分析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选取这三所高等院校的原因: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这三所院校设置较早,发展相对成熟,课程建设经验亦较为丰富,具有一定代表性。从三所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系看,基本上做到了从地区小学教育实际需要出发,建设具有各自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理念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偏向于学科中心,如学科课程在首都师范大学占总学分的比重为三三%~三八%,在鲁东大学占总学分的三三.三三%。课程设置理念上过于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整合性、精深化而淡化了学科教育对人全面发展的作用。这显然是与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冲突。学生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固然重要,但倾向过于明显势必会影响学科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和通识课程的关系,亦容易导致在课程实施中一味强调学术性,忽视了师范性,本末倒置,违背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置形式上对选修课程重视不够

在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虽然选修课程的门类呈现多样化,但必修课程仍占绝对的地位,选修课程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在南京晓庄学院选修课仅占总学分的一一.八%左右,在鲁东大学占二六%,在首都师大占二五%左右,比例较少。选修课程又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笔者发现许多地方高等院校该专业的限定选修课程的修习要求与必修课程是一样的,并没有给予学生选择的自,没能充分发挥选修课应有的作用,亦不能实现设置选修课的目的。

(三)课程结构设置上的不足

一.通识课程结构不完善透过三所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分学时分配表不难发现三所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承担了主要的通识教育任务,就其学分比重来看,首都师大二一.三%,南京晓庄学院二三.%左右,鲁东大学二三.八一%,而且公共必修课程的课程门类太少,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占六门,体育、英语、计算机三门,通识选修课程门类相对较多但内容过于庞杂。二.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关系问题有研究表明,“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育专业课程”与“重教育专业课程,轻学科专业课程”的现象都存在,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失衡的主要表现就是前者。在搜集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就发现,大多数地方高校制定的该专业课程方案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学科专业知识教育,轻教育素养的倾向。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二者广度、深度把握不到位,没能协调好这两类课程之间的关系。三.教育实践类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性质:复合知识结构、多重专业技能、坚定地专业情意。其中多重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教育管理工作能力、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反思和教育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多种专业技能的训练和专业情意的感悟往往是通过教育是实践类课程的实施实现的。当前教育实践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内涵过窄,教育实践仅仅局限于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二是内容上偏重教学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反思习惯与专业情意的养成;三是在时间和空间上过于集中且学分比例偏小,通常高校都计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连续实习八周,教育实践课程南京晓庄学院仅占总学分的九.五%,在首都师大只占一三%左右。

(四)课程内容缺乏适切性的整合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课程呈现整合趋势,以综合课程为主,综合性课程在小学课程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小学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基础教育性质的要求采用综合化设计,这就要求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提供相应的师资。但是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尚未建立起与新课程改革切合的课程体系,学科间的壁垒依然存在,在学科之间渗透、融合、沟通方面做得不够。从另一个角度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教材体系建设并不成熟,因而课程内容的整合性有待加强。

二、改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

(一)拓展课程内涵,完善的课程支持系统

拓展课程内涵,形成新的专业课程设置理念,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偏向学科课程的观念,将课程设计类课程纳入到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的体系,增加师德课程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比重。显然课程内涵的扩大离不开课程支持系统的支持。完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支持系统应做到:首先重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决策系统的研究,平衡课程决策体系;其次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资源和技术支持的研究与融合,再次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管理的有效性,最后努力建构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二)弹性设置选修课程

从满足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和真正体现选修课程的设置目的出发弹性设置选修课程:一是根据学校教学条件、学生需要、职业需求选择选修课门类,增加选修课课时学分比例,二是选修课程不能简单的进行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的划分,限定选修课程可以要求学生按类限选。

(三)调整课程方案,完善课程结构设计体系

一.改革通识课程结构通识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文理知识。当前政治理论课程在公共必修课程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其实可以考虑小学教育专业的独特性,在保证体系完整的条件下适当减少政治理论课程的比重,在师德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英语亦占了很多比重,在当前基础教育英语新课程改革下,改善英语教学,减少冗长的课程设置。增加通识课程的门类,但避免过于繁杂,适当增加通识课程的课时学分比例,保证通识教育的有效进行。二.平衡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关系学科专业课程是为让学生形成从事学科教学所必需掌握的学科理论素养而设置的课程,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育专业课程则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从事小学教育教学所必需掌握的教育理论与技能方面的教育,解决“如何教”的问题。在平衡二者关系时应注意:一方面,课程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以满足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日后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课程向过于深奥晦涩的方向纵深发展。三.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可通过以下途径增强教育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一是开设微格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演习训练,如在鲁东大学微格教学就是教育实践课程的一部分,学生反映特别有用,实践效果非常显著。二是切实落实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从实习目标出发,可以采取两段式教育实习模式,即大三上学期进行一次三~四周的教育见习,让学生走出大学课堂到小学里真实感受小学的日常教育教学情景,跟随小学一线老师学习;大四上学期再安排一次为期六~八周的教育实习,让学生到真实的小学课堂上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运用到教育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三是利用大学生实践社团的隐性课程功能。大学生实践社团如教师教育学会、一二一书法社、英语协会等组织的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的,如果有计划地引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则有益于学生人际交往和教学基本功的发展。

(四)整合课程内容,重视优质教材建设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 第一二篇

关键词: “建筑模型”实验课程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一.“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概况

“建筑模型”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为建筑学专业所有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帮助,该实验课程看似简单、技术含量不高,地位也不如建筑设计课程重要,但其实其中涉及大量的综合知识,包括建筑智能化、建筑构造、建筑美学、建筑物理、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建筑历史等,可见其重要性。

“建筑模型”实验课程的特点和性质

建筑模型是一门自始至终贯穿于建筑学五年教学计划的课程,因为模型制作伴随着几乎所有设计课程,从建筑学一年级的建筑设计基础开始就有模型制作的环节,二年级建筑设计课开始制作小型公共建筑的模型及居住建筑的模型,三年级开始制作三零零零~五零零零平方米建筑的模型,四年级制作大体量的建筑模型或者城市综合体模型,五年级模型制作环节主要体现在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环节。总之,建筑模型的任务随着课程的推移显得越来越重要。此外,园林景观设计中也有景观模型制作的教学任务。由此可见该课程特点是:学科交叉性强、学习内容广泛、知识点密集、设计强度较大。

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五年期间最重要的一门实验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课程本身上,还体现在其拓展空间上,课程内容涉及量大面广,包括建筑构造、建筑历史、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节能等,因此要想学好建筑学专业,学生不仅要图面表现力求完美,还要精通建筑模型制作,并将模型和设计本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些学生觉得建筑设计很好做,就是因为他的模型制作功底强,设计过程遇到问题能及时通过建筑模型制作帮助解决。建筑模型实验课程能够体现一所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实力,每年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联合省内外高校组织一些针对学生群体的结构创新竞赛来检验高校的办学水平,提高建筑学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建筑模型实验的整个课程体系系统性很强,从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到高年级该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来看,该课程学习内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该课程的难度上说,自始至终也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低年级强调利用建筑模型制作来认识建筑及建筑设计入门;中年级强调通过建筑模型解决常规建筑的功能和流线的结合;高年级采用建筑模型来强调建筑群的合理规划及复杂建筑的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

“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教学技术的改革

建筑模型实验课程主要采用现场动手,实际操作的方法。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前那种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逐渐加入了电脑、投影等新技术。建筑模型实验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在模型实验室中专门配备投影机、幕布、摄像机、照相机、音响设备。在建筑设模型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更多的模型制作设计案例给学生,可以利用摄像机将模型加工厂的模型制作过程拍摄下来供学生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漂亮的模型通过视频和PPT等形式能够提高学生对模型课程的兴趣,尤其可以利用大量的图片和鲜活的建筑模型制作中故事来打动学生,帮助学生提高感性和理性思维,因为做好建筑模型和做好建筑设计一样都必须做到感性与理性的交融。

二.“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

“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研究与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研究“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总结出科学严谨的教学手段。现将“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总结如下。

首先,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是通过建筑学专业老师讲授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为很多高校由于师资问题,其实专业的模型老师很少。毕竟学历高同时有十分精通模型制作的人才很稀缺。所以我们采取外聘专业技术人才,如请木工师傅讲授如何进行基本的木工操作;请油漆师傅讲授如何进行喷漆工作;请水电工师傅讲解如何水电融入到模型中来。这一教学改革立刻引起广大师生的兴趣,大家对模型制作更加喜爱了。在这一新的教学方法中,有的学生甚至将水泵、马达、无线电设备安装到自己制作的模型中,做出了流水别墅、移动城堡、飞翔的幼儿园等新颖的建筑模型。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 第一三篇

本学期,为了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满足全体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我依据计划和方案,对校本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为了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推进下一步的工作,现将本学期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校本课程的开发顺应了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本学期,我利用周会、教研会,继续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和培训,切实改变了我的课程理念,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使我对校本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调动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依据课程安排,开足开齐校本课程。

本学期我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依据教学目标,在校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下,精心编写了我校的校本教材,每堂课我都依据教材内容,精心备课,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了解自己,了解家庭,了解家乡,了

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便开阔视野,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品质。

三、强化学生的剪纸兴趣小组,定期开展作品展示。

通过看一看、动一动、比一比,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活动的进展,并通过作品展评,优秀的作品给予奖励,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使第二课堂稳定、协调发展。

四、在学生中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在校园和社区,清洁垃圾,并向社区居民做好宣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环保意识。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利用校本课的知识,开展“手抄报”活动,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平安和谐的校园文化。

六、存在的问题。

一、因为地处偏僻,所以一些活动开展面不能展开,加上经费紧张,所以成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二、部分教师、学生对此认识还是存在着像对待以前兴趣小组一样,重视不够,导致一些活动中途中止。

三、学生有的在活动中,还无法与别人合作,加上生源少,有些预定的教学内容无法开展。

展望未来,校本课程开发路还很长,我校只处于初级阶段,任重而道远。我深信在各级领导的关爱和指导下,我将开设好现有的校本课程,立足学生实际和学校现状,进一步开发新的适宜学生发展、促进教师发展的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学校的整体育人功能。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 第一四篇

转眼一学期已悄然接近尾声,为了进一步明确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做到有的放矢,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现总结如下:

首先,英语作为一种语言,说到底是用来交际的。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法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语言。口语是第一位的,让每一个学生开口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我立足儿童的特点,注重口语培养,以听说为主,坚持听说整合,先听后说,以听促说,自然习得的原则,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语言的敏感性,培养学生进行交际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力求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注重选择学生亲身经历和日常生活中感兴趣、能理解、易吸收的内容,且生动有趣,富有童趣,又感到有一定的挑战性。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我以游戏为主,各种教学方法灵活交替使用,以此吸引学生,抓住学生,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经常借助实物、直观教具等学生喜爱的事物,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激发学生英语兴趣。

第四,在教学手段上,我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等直观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来激发和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如:在关于自己喜欢的动物及家庭时,我通过展示各种图片或动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学习英语非常有趣。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学生对英语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了,能主动探求新知,思维更活跃了,知识面更丰富了,掌握了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文化方面的英语单词及短句,学唱并能够表演像tenlittlecandles这样简单易学的英文歌曲,学生学会了自制英语手抄报,并初步学会了表演英文话剧,学生的交际能力增强,能主动与他人交际,在游戏情境中能运用简单的日常英语口语进行活动。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还应采取多种形式,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能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亦非一日之功。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教师认真指导好学生的课外活动,这些都是以后教学工作应该注意的问题。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 第一五篇

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普遍遵循“教材内容课件制作课堂讲授作业解题”的标准过程,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下课程教学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重定量计算、轻定性分析;重课上教师讲授,轻课下学生协作[二-六]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工程意识的建立及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该课程进行了宏观、中观、微观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是学习环境中的首要因素,协作伴随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的最终目标。由此可知:一.教学中实践环节不足,相当于学习环境中工程情境创设缺失,这会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被割裂或被限定;二.学生定性分析能力不足,相当于学习环境中结构设计情境创设缺失,这会使通过结构设计来培养学生定性分析能力的环节被忽视;三.课后学生协作环节不足,相当于学习过程中协作、会话环节被弱化,这会使通过协作、会话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的环节被忽视。可见,以上问题的出现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情境”创设缺失、“协作”“会话”机制不完善、“意义建构”不充分紧密相关。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八]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传统的教学设计已较完善,具有较完整、较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可操作性,但其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设计原则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意义建构。

三、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提出的教学设计原则,笔者以我校结构力学为例,进行了宏观上教学模块的划分,中观上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单元设计,微观上以工程情境创设为特色的教学小节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本课程整体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力学计算、力学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初步具备将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抽象为相应力学模型并进行力学计算、力学分析的能力。基于整体教学目标的要求,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宏观教学设计。笔者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教学模块:将绪论、结构几何组成分析章节定为力学概念能力培养模块,教学中强化结构整体系、分体系的概念,加强力学计算简图简化、分析能力的培养;将静定结构受力分析、影响线、虚功原理和位移计算章节定为力学基础能力培养模块,在教学中强化方案比选、软件建模能力的培养,通过协作学习加强力学基本功的训练;将力法、位移法、渐进法定为计算分析能力培养模块,在教学中强化工程问题力学分析能力的培养,加强结构计算能力的培养训练。以结构力学第三章静定结构受力分析为例,结合教学内容,突出能力培养导向,从多方案实施角度进行中观(单元)教学设计。

(二)情境创设

结构大师林同炎在其经典著作《结构概念和体系》中曾指出[九],“工程师教育的专门化模式导致人们常常由细节开始,而对总体方案缺乏足够的关心”,“必须找到一种教育方法,使建筑和结构专业的学生学会在总体设计内容中将技术知识概念化”,这种教育方法就是总体教育方法。基于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总体教育方法,以理论教学注重工程应用、实践训练注重定性分析为原则,分别关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理论教学作为结构力学的教学主体,其教学效果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以结构力学第三章静定结构受力分析第四小节静定桁架为例,关于微观(小节)教学设计。实践教学作为巩固、加深理论教学所学内容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重要平台。结构力学与工程联系紧密,除具有力学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外,实践性是其另一显著特征。以我校结构力学实践教学环节“基于结构力学求解器的一榀框架结构内力计算”为例,关于实践教学环节中基于结构设计流程的情境创设。

本实践环节的任务是根据给定的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资料(建筑施工图、工程概况、建筑做法、可变荷载取值、地质条件),进行上部结构布置、竖向荷载计算、风荷载计算及基于结构力学求解器的一榀横向框架内力计算(弯矩图、剪力图及轴力图的绘制)。根据结构体系选择结构布置荷载计算计算简图建立作用效应计算等结构设计流程,依次创设框架结构整体模型结构分体系模型及构件尺寸拟定与定位作用方向分类及荷载导算分体系计算简图内力、内力图及包络图等结构设计情境,旨在通过此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方案比选能力、概念设计能力、规范应用能力、软件应用能力及定性分析能力等。

通过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建立工程意识,使课程的学习不再是纯理论学习,而是与工程紧密结合的有实际意义的学习,这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内化,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三)信息资源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基于学堂在线、爱课程、超星学术视频等在线网络课程,发挥MOOC优势,为学生提供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拓宽视野等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课程平台,教师将相关的资源信息上传到课程资源版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这有力地支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四)自主学习设计

自主学习设计要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实现自我反馈。以支架式教学方法为例,关于结构力学第三章静定结构受力分析第一节静定梁中静定多跨梁几何组成的自主学习设计。在遵循维果斯基“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的前提下,笔者首先回顾静定单跨梁的基本类型,结合公路桥梁、屋架檩条等工程图片,引入静定多跨梁工程情境,让学生借助于几何组成分析的基本规则在静定单跨梁的基础上创设出静定多跨梁,然后结合静定多跨梁的定义、上述工程图片相对应的计算简图及工程案例,让学生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进一步明确静定多跨梁的几何组成;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学生进行相关评价。

(五)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协作学习或曰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协作学习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协作学习环境主要包括组织环境、空间环境、硬件环境和资源环境[一零]。下面以协作学习环境中的组织环境的创设为例进行说明。结构力学理论性较强,对于力学基础不好的学生而言,由于课堂上听课吃力、课后缺少帮扶协作,其会逐渐陷入听不懂不听课不及格的恶性循环之中。为此,在力学基础能力培养模块(尤其是静定结构受力分析教学单元)教学中,笔者采用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全力帮扶学习困难学生。合作学习小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通过组长遴选组员报名小组组建小组活动小组评价等环节的实施,为合作学习搭建平台,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传统的结构力学考核方案主要通过考试考查学生的动手计算能力,但对于结构设计、结构分析、软件应用、团队协作等能力的考查很难做到。因此,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角度,笔者进行了结构力学考核方案的设计。该考核方案成绩由理论教学考核模块、实践教学考核模块、学习态度考核模块三部分构成,各模块分值比例依次为六零%、二零%、二零%。理论教学模块主要考查学生的结构计算能力和结构分析能力,理论教学考核模块(六零%)=期中考试(二零%)+期末考试(四零%);实践教学考核模块主要考查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考核模块(二零%)=模型制作(一零%)+软件操作(一零%);学习态度考核模块主要考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习态度考核模块(二零%)=个人表现(一零%)+组内表现(一零%)。

(七)强化练习设计

结构力学教学内容涉及梁、刚架、桁架、组合结构等杆系结构内力、位移的计算等内容,在学时逐渐减少而教学内容不减的情况下,适量的强化练习有助于学生及时掌握所学内容。以静定梁弯矩图绘制为例,从弯矩图绘制基本步骤、弯矩图绘制技巧、概念法绘制弯矩图、弯矩图正误判定等角度进行强化练习,以便及时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四、实践结果反馈

上述教学设计在我校土木二零一四-二零一六级课程教学中得到探索应用,从课程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提高近一五分,不及格人数明显降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采用电算的比例(比例提高了近二五%)、省结构设计大赛所获奖项(二零一六-二零一八年连续三年获省级一等奖,位于省属高校前列)、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批(二零一八年土木工程专业获批五项,其中部级三项,省、校级各一项)等情况来看,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及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考核方案设计较好地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改革效果显著,有利于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 第一六篇

一、本人在课程开发和构建上秉承了如下几个原则:

本学期担任了四年级《布贴画》的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期即将来临,本人现将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导向性与协调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谋求与国家课程协调一致,防止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简单重复,防止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的随意加深与拓展。

(二)时代性和先进性原则。校本课程的教育资料应及时反映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时代文化趋向,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三)地域性和个性化原则。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具体地区、具体学校和具体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利用当地或学校教育资源,反映地方或学校文化,充分体现地方或学校的特色,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四)选择性和灵活性原则。校本课程的教学资料要有可选择性,学生能够根据自我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学习资料,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实践本事,培养创新精神。

(五)简约性和通俗性原则。校本课程在课程资料组织或教材编写中,应注意精选资料,合理编排。资料呈现形式应当活泼多样,通俗易学。

二、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本人注意了如下几点:

(一)倡导课程整合,拓宽学生视野,克服由于各学科彼此独立对个体施加影响所造成的知识割裂,让学生眼中的世界更完整、客观、真实。

(二)突出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实践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供给有效的与学生生活情景有关的素材,让学生有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密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三)加强情境教学。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文字材料、模型、书籍、多媒体等创设情境,并经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要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提高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四)关注学习过程的生成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重视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反对教师照本宣科,多采用生活实践、实验操作、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把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和各种活动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本事。

(五)进取探索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本事在学习中整合提高。

三、到达了期初制定的课程目标

一、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二、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发展批判性思维本事、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

总的来说,本学期的校本课程的实施,以调查活动为载体,供给了学生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本事、探索精神和户外活动本事,养成了环境职责感和环境友善行为。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 第一七篇

一、基本情况回顾:

(一)、教材分析:

教科书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英语,而不仅是懂得一点英语知识;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习得语言,在用中学,而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知识。教科书关于了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多种形式的交际性活动,如角色扮演、解题、猜谜游戏等活动。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的语境。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结构实施大纲规定的交际功能,如问候、道歉、建议、邀请、描述人物和行为等。

根据教科书中的口语和书面语两部分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相辅相成。在校本课程的起始阶段听说比重较大,随着课程的进展,读写比重逐步加大,并且由单项训练进而转向综合训练。通过大量的语言操练和练习,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言语的技能,并经过多种形式的交际活动和完成任务,将言语技能逐步发展为初步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了多年的学习经验与积累,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单词、句型,已有了一定的语感,并且部分同学已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也有个别学生产生了厌学趋势。对于种种类型的同学应该从心理入手,全面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二、实施与研究: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说到底是用来交际的。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法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语言。口语是第一位的,让每一个学生开口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以上分析,教研组提出“提高中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为课题,要求每位英语教师根据各班实际情况研究实施并上交实施成果。

三、本学期校本课程目的要求:

笔者根据自班情况,列出以下目的要求:

一、锻炼学生听懂课堂用语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能听懂教师用所学语言叙述课文内容及背景。能在听题材熟悉的语言材料时,克服生词的障碍,理解语篇大意。

二、在交际中了解英语,营造英语氛围。

三、要求学生在每周三的校本活动课上大胆开口交际。

四、照顾不愿开口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

五、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四、具体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敢于说,乐于说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消除紧张和焦虑情绪,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然而,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要创造这样的课堂气氛,首先,教师要对学生充满激情,要用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使他们乐于开口说英语。其次,教师要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好课堂活动。第三,要对学生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初学者开口说英语,既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又害怕出错而羞于尝试。这时,教师的及时肯定和鼓励尤为重要。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第四,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更应多给他们实践的机会。当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之后,就会充满信心地投入学习。

二、教学过程交际化,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听说英语的机会

英语教学应努力使课堂教学交际化。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坚持用英语讲课,使课堂成为一个小小的英语世界。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听说英语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地形成记忆,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尽可能真实的交际环境,围绕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具有交际特征的语言实践活动。虽不是完全自然的交际活动,但与机械的语言操练相比,却更贴近生活,更真实自然。在这种交际性的活动中学习英语,学生更容易理解语言的意义,掌握语言技能,尽快地培养起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还有,应多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传统教学中大多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方式。采用这一方式,即使教师对每位学生都提问一次,每位学生也只能作一次回答。更不利的是,学生不能主动地提问和表达思想,积极参与。如果变师生问答为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则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大大增加学生说英语的机会。例如,教师在教授新课时,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地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创设提问的机会,启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由教师来回答。学生在教师的回答中会不知不觉地学到新的东西。另如,在学习了课文以后,不要只是教师就课文内容向学生提问题,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提问,由其他同学来回答。

最后要提及的是,坚持每天五分钟的英语值日生汇报。它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在众人面前说英语的机会。学生用英语或讲一个故事,或报道一条新闻,或关于学校的一项活动,或推荐一本好书……题材不限,只要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日久天长,所获极大。

五、校本课程实施成果:

有了以上做基础,每周三的校本活动课学生积极参与,大胆交流,并积累了经验,为杜绝“哑巴”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存在存在与改进建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亦非一日之功。为了能让每一个学生开口说好英语,教师也应注重自己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的提高。同时,为了能更好地促进和检查学生的口语学习,应适当增加英语口试的比重。另外,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教师认真指导好学生的课外活动,这些都是应该注意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有意识地注意一下。

英语教学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英语知识的增长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中之重,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敢于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看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英语意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都在预言:未来世纪是中华民族大放异彩的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愿我们以孜孜不倦的耕耘,为新世纪创造出千千万万个合格接班人,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估出贡献。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 第一八篇

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设置课类

(综合课、汉语技能课、文化知识课等)

(二)划分课型

(综合技能课、专项技能课、语言知识课、文化知识课)

(三)分配课时

二课程设计需考虑的因素

(一)学习者年龄(影响语言能力和学习潜力)

(二)学习者汉语水平(影响各教学阶段的教学原则、目标和内容)

(三)学习者学习能力(影响对教学内容的.接收方式和接受程度)

(四)学习者学习动机(影响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

(五)学习者学习时限(影响教学内容的含量、教学要求的指数、教学的特点和方式)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实践性)

教学计划

一了解教学需求

(一)社会及其发展变化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

(二)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三)相关文件和教材对学习者的要求

二明确教学内容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二)态度、学习策略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熟悉教学对象

(一)学习者的社会特征:

年龄、国籍、性别、母语背景、文化程度等

(二)学习者的学习特征:

学习动机、学习风格、汉语基础、认知能力、模仿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 第一九篇

经过将近二年的《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我们在工作中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地发现不足、改进不足、反馈,充实,在校本课程得到完善的同时,自身素质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现总结如下,以便今后借鉴。

一、选编教材需要逐步调整、完善、补充

有一句广告说得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性,最初编撰的《武术校本课程》我们自己看了都不满意,反反复复多次交流,采集资料,进行筛选,力争做到科学、准确,并结合我校师生的实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选取必要的、有参考价值的知识理论,编制成对学生、教师可用的教程。在教程实施过程中尽量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出发,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爱看、乐学,并不断根据上课情况逐步调整、完整、补充教材的科学性与完整系列性。

二、在实施过程中,加强调控指导。

武术校本课程作为课改的新生事物,又是学校自行选择和开发的课程,在实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校本课程管理小组进行过程性指导。同时发挥群策群力,突破这个瓶颈。

三、实施“不一样的我”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校本课程对学生来说,可以学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我校选择校本课程无论是形体礼仪、经典诵读、沐浴书香,还是漫溯常州、创新实践,都能唤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幽默的语言,精心的设计,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实施“不一样的我”教学策略,注意教法灵活多变,使学生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突显实小特色。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拘泥于以往的“课堂、教师与教科书”,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讲,动手练,再讲,亲身体验,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不断探索,使学生学有所长,更多的特长生不断出现。

四、开展各种活动,促进校本课程的实施。

在校本课程实施到一阶段时,学校适时组织一些活动。比如,举办读书节、首届棋类大赛等,极大的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热情,同学们积极参加,尽显自身风采,把校本课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实施。

五、积极参与

我校实施校本课程已二年多,我们开发了适合我校学生的课程读物。回顾前一阶段的工作,我们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对不足的清醒认识。具体体现在:

一、现已开设的校本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的学生,有的学生有更新的需求。

二、个别同学思想陈旧、保守,对开设的校本课程毫无兴趣,只注重语数等主科的学习。

三、有的同学只适应接受性学习,学习方式有待于进一步转变。

四、评价管理体系未能有效实施。

面对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准备在下一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根据学生的需求、爱好,扩大校本课程的门类,以便更好的满足学生。

二、、多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尽量加强课程间的联系,更好的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增强实效,帮助学生改变思想认识。

四、采取更为灵活的教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提炼“不一样的我”的特征。

五、有效实施评价管理体系。

总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面,我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但我们将充满信心,不断努力,让我校的校本课程更具生机与活力,让我们的校园百花齐放。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 第二零篇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兴趣,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自主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校以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主要进行了手工折纸和陶泥陶艺教程,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落实校本教研制度

学校组织并确定研究资料,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研究活动。如:教学年会、论文交流、教研论坛、专题讲座、专家报告。教学分析、课例展示、专题研究、教学工作阶段小结。

其次是“课的研究”,课的研究始终作为我校教学研究的中心活动,包括教师的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的全过程的研究,其中教师的备课和说课作为组内教研活动的重点。学期内由各学科分管主任对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典型的课进行专题分析和指导。

二、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

教师要构成读书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构成一种新的教师职业合理方式,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水平的提高,本着以上宗旨,学校具体做法如下:

观念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首位的。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所以,在校本培训中我们把打造新课改理念放在了学校课程改革实验的首要位置。

三、以崭新的教师评价,鼓励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提高。

在新课改中做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教学评价也应建立起一种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新模式。

我们认为:新的对教师评价模式,要以事业心、职责感为核心,引导教师结创新精神和探索本事的偏爱和关注,新模式应强调教师评价的建设性和激励性,尤其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所以,我校将“建立以教师自评为核心的教师评价”做为新课改一项重要任务。

总之,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教师则是课改成败的关键,所以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对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长抓不懈,才能为课改供给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 第二一篇

关键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教学改革

《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是我院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建筑施工方向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应用性很强。如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由于该课程存在先修课程多、教学内容多、试验现象多、概念多、公式多、系数多、符号多、简化假定多、构造要求多、教学环节多的“十多”问题,容易产生教师难教和学生难学的两难问题。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结合院级精品课程建设,我院课程组教师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

工学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程组教师根据调研和专家审定,提出课程知识目标为:掌握混凝土、钢筋和砌体材料的种类和特性;掌握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及其构件的一般构造知识,包括抗震构造知识;掌握一般构件的设计方法;掌握现浇楼梯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型楼盖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掌握多层砌体结构的基本设计方法。

对应的课程能力目标为:具有进行一般钢筋混凝土构件、砌体结构构件的截面设计与承载力复核的能力;具有在实际工程中熟练运用结构构造知识的能力;具有分析和处理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具有正确识读结构施工图的能力;培养行业标准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进行沟通与表达训练,学会团队工作。

聘请分别来自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的工程师加入到课程组团队中,全程参与课程建设。与企业工程师共同确定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工程案例的选取等。聘请企业工程师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指导、把关。团队中的专职教师则必须在每年假期到企业兼职,与企业人员开展技术交流和技术研讨活动。

以院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开发课程教学网站,重点是使课程教学内容紧密地与主要岗位相结合:设置专题关于新工艺、新技术、新动态;针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实施,团队教师编制规范解读;开发在线测试,与施工员、二级建造师考试题目及复习思考题挂钩,学生应可随时上网参与自检自测,既巩固所学知识,也为岗位证书考试做好准备。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除在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参观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外,我们一是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聘请企业专家和用人单位开设讲座等各种形式的专业教育,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让学生树立起成为“复合型”人才的观念,避免产生“施工人员只需按图施工,用不着掌握结构构件的计算,学结构没啥用”等错误观念。二是成立学院结构设计兴趣小组,组织有兴趣的学生承担一些设计任务,如PPT课件制作或资料收集等工作,实现部分差异化教学。三是组织两项院级技能大赛:结构设计大赛和钢筋绑扎大赛。比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最关键的是深化了学生对力的传递构件、受力特点和结构图识读的理解和掌握。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课程教学模块

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原则,本课程分为四大模块,即课程导入模块、混凝土结构模块、砌体结构模块和抗震基本知识模块。将很多高职院校中单独设立的结构设计基本原理、结构材料、混凝土结构实训、结构施工图识读等模块融入混凝土结构模块和砌体结构模块中。如图一所示,模块又分解为若干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再分解为学习任务。在同一个模块中,若干个学习情境之间呈递进关系。同一个学习情境下,不同的学习任务有的呈递进关系,有的呈并列关系。而工作任务中具体学习单元的顺序就是完成工作任务的顺序。

根据课程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我们在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现浇肋型楼盖和楼梯设计三个学习情境中,将实际工程项目、典型工程案例作为载体引入教学中,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过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在各教学环节融入标准、规范、图集、协作等内容,将课程建设为集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养成和创新教育于一体的教学平台。

如图二所示,每个学习情境都以实际工程项目(现阶段的项目来源为典型建筑物,如学校教学楼、实训楼等)构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如钢筋混凝土构件这个学习情境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选取一块板、一根梁、一根柱进行设计,最后一个环节是配筋图的识读或绘制,通过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来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的设计由简单

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呈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课程设计示意图如图三所示。以混凝土结构模块为例,该模块设计了五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又划分为多个学习任务。第一个学习情境为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包括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单项训练,分为三个学习任务,分别是钢筋混凝土板的设计、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钢筋混凝土柱的设计,由最简单的板开始到梁进而到柱的设计。后四个学习情境为结构设计,分别为现浇肋型楼盖设计、楼梯设计、单层厂房和多层房屋,分别从平面结构体系、简单的空间体系、相对较复杂的空间结构体系到最复杂的空间结构。这样,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通过“教、学、做”有机融合在一起,就做到了“做中学,学中做”。

这种设计体现了由构件到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也融合了现行规范和构造要求,避免了为讲构造要求而讲构造要求,为了解规范而去讲解规范,将受力特点、计算公式、图纸识读、规范和构造要求融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实训的完成,不知不觉地掌握课程核心能力。

典型工程图纸的应用贯穿教学始终

在混凝土结构模块中,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每个学习任务,现浇肋型楼盖、现浇楼梯、多层房屋的工程载体都是同一个项目。学生在开学初就以小组为单位拿到整套典型建筑物的图纸,这些典型建筑物都是学校自身的建筑物,有教学楼、实训楼、学生宿舍和食堂等。这些建筑物就在学生身边,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并且,教学楼、实训楼等平面布置相对简单规则,有利于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就完成了一块块板、一根根梁、柱,进而到楼盖、楼梯,最后到节点构造,由点到面,由面到整体,如搭积木一般完成了整个建筑物建设的所有工作流程。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由平时作业成绩、平时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核共同组成,平时作业成绩占总分的三零%,平时表现占总成绩一零%,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一零%,网络使用情况占总成绩的五%,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四五%。总体上是弱化期末考核,突出平时考核。

平时作业由小作业(占一零%)和大作业(占二零%)组成。小作业为课后练习,要求每名学生独立完成。小作业主要帮助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大作业共五个题目,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个构件到平面结构最后到简单的立体结构的思路设计,分别为悬臂板设计、外伸梁的设计、柱的设计、单向板现浇肋型楼盖的设计和现浇板式楼梯设计。大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既可以按模拟实际工程题目完成,也可以制作助学课件如PPT等。每组学生自行分工合作,完成后由各组选派一名学生代表关于设计思路、设计中碰到的问题、进行成果展示,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即类似于答辩环节。由教师、全部组长、课代表三方根据完成情况和答辩情况综合给出一个小组分。再由组长根据组员的贡献对每个组员进行评分,结合学生自评和教师评分得到每个组员每次大作业最终得分。网络使用情况分值根据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自我测试的分值来共同确定,规定学生最低在网时长并通过课程答疑、在线测试等形式确定学生上网质量。

参考文献:

[一]李永梅,赵均.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二零零六,一五(二).

[二]陈建兰,郭小俊.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二零一一(一一).

[三]吕文晓.类比方法在建筑结构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二零零七(五).

[四]吕文晓.开放教育专科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二零零八(八).

[五]刘晓宁,朱显鸽.《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二零零七(三).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 第二二篇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学校自主决定,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在上级行政和业务部门指导下合作探索,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校本课程工作总结。一年来,我校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提高了教师课程意识,满足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实现了学校的课程创新。

一、明确目标,开发适合校情的校本教材

我校的教育教学行动纲领是:为了每一个学生,为了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体两翼(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主体,英语和艺术教育为两翼)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新课改为我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社会办学单位,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实施中提供了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根据校本课程实施的特点,立足于本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的情境化实施创造条件。学校在开发校本教材方面做到努力把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并注意发挥家长和社区资源的作用。学校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经费保障,为开发校本教材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工作总结《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一、开发程序

首先根据我校的办学宗旨拟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编制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这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宏观规划和指导性文件,是学校教育哲学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并由承担具体课程开发的人员编制课本。

二、开发活动方式

我校根据课程开发宗旨,学校采取引进、部分开发、独立开发的方式进行校本教材开发活动。引进了中国舞蹈艺术学院考级教材;部分开发了美术科的国画、素描、色彩;独立开发了《简笔画》和《人文素养》第一册教材、《牛津英语》和《马宏英语》等。这些教材体现了我校办学理念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实现了资源利用科学性和严谨性,确保与国家政策的一致。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一、实施

我校根据校本课程的设置,把校本课程纳入课程表中,学校课程分限选类和任选类。限选课每周每班安排六课时参加艺术类的钢琴、电子琴、小提琴、琵琶、古筝、书法(软笔、硬笔)、绘画(国画、简笔画、素描、色彩)舞蹈。英语沙龙一-三年选用《马宏双语》教学、教师自编常用口语练习,进行阅读、英语小作文等。四-六年级选用《牛津英语》,每周每班五课时英语课。《人文素养》第一册是由教师编写的学校生活、环境保护、磨难教育等教学内容的教材。

我校校本课程实施方式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开发基于学生兴趣和爱好、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采取兴趣小组、主题单元活动等多种形式;中学立足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以选修课的方式,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评价

我校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目标,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开发、实施的全过程评价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我们认为校本课程评价应以学校经常性的自我评价为主,通过评价诊断课程,修正课程的开设价值,要根据形势的发展预测教育的需求,推动校本课程深入、持久地进行。由于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时间短,对评价的研究还缺乏深度,还没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有待于在课程改革的深入阶段继续研究,形成具有特色的评价体系。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 第二三篇

继续坚持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在扎实有效的研训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强化“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的研训职能,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研训机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层次和水平。

继续围绕学校在课程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细致而又深入的研究,逐步引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上走向常态,全面推动这门课程在全市范围内的有序开展和全面探索。

积极挖掘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已有资源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提炼总结,逐步深化我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教育特色。

二、主要工作

(一)落实课程常规,规范课程实施

一.理性分析我市的实际情况,引导学校和教师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面的研究,落实课程计划。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二.引导全市中小学根据“市中小学合格、优秀教研组评价标准”,完善教研组建设,优化师资配置的方式;并加强对教研组长的培训和工作指导。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观摩和研讨活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逐步实现“由面带点、由点带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跟进模式,促使“强强联合”,形成更多可借鉴的经验,并逐步缩小校际差距。

四.继续加强我市综合实践活动网的建设和推广工作,促进互动,活跃课程信息交流,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素材性资源,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对话和展示成果的平台。

五.积极推进学校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建设,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并发挥资源共享作用。

(二)创新教研方式,注重教学实效

一.不定期举办专题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教师交流经验提供平台,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加大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

二.有序组织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活动。继续组织高中教师密切关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并针对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调整并完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小组,促进其对我市高中课程改革的全面理解与深入思考,为解决我市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出谋划策。及早规划、落实组织实施高一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三.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市设计的《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实录手册》,并根据我市实施具体情况加以修订。

四.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及与校本课程整合的研究。本学期在市区中小学组织试行专题教研活动制度,活跃专题研究,扩大研究成果。鼓励学校自主申报承办市、片级教研活动。

(三)坚持全面推进,缩小区域差异

一.加强与兄弟市、区学校的交流研讨,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地区、先进学校的课程实施和管理经验,取长补短,使我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更大起色。

二.在本市范围内举行各种方式的研讨活动,通过交流、研讨等方式就共性的问题进行充分沟通,帮助一些发展薄弱学校获得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三.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基地的建设,明确实验基地的义务和责任。注重基地建设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培养,以促进实验基地学校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此外,积极发挥基地教师在整体教师队伍中的骨干作用,发挥基地学校的示范和辐射功能,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四.进一步关注农村学校在课程实施方面的特点,总结优势与不足,加强农村学校的校际研讨和区域交流,为农村学校的课程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并进一步寻找综合实践活动适合于不同类型学校的不同实施方式和发展途径。要继续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研。本学期主要调研建制镇中小学课程实施。

(四)注重课程研究,突破实施难点

一.进一步稳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式的课程实验。要在常规建设、活动评价、活动过程中的规范管理、课程整合等项目上加强研究,积累可行性经验;要对《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规细则(试用)(教师部分)》组织讨论并修改,同时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制订学生部分常规细则,使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形成规范。根据市级课题研究计划,本学期要完成市级课题的阶段研究,及时总结成功经验。

二.加强生命教育等重点项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效渗透和融合,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从事相关的研究活动,逐步创建课程与教学特色。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 第二四篇

小学教育素养课程设置分析论文

一、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

(一)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依据的是教育部下发了《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白皮书,确立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涵不明确。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完全用计算机教育替代,将信息素养教育简单化。信息素养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信息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增强学生的信息能力,并通过相关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来约束学生信息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而计算机教育是指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教育。可见,信息素养教育与计算机教育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叠,但信息素养教育要比计算机教育更宽泛一些,计算机教育应该属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子范畴,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技术核心。

二.没有体现师范专业的特殊性。使用统一的教材,实施统一教学内容,参加统一的过级考试,以确保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均达到统一水平。但这种教学存在的弊端也是显然的:一是不利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二是学校或教师为追求过级率往往采用了应试教育的办法,忽略或削弱了学生信息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没有贯彻“信息教育四年不断线”的原则。该类课程设置只在第二、第五学期,在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就出现了信息教学的断层和空当,虽然有些学校开设了公共选修课“计算机应用课程”,但重理论轻应用,选择的课程在本专业学习中帮助并不大,另外信息素养类课程内容大部分局限在计算机文化基础内容的教学上,知识面较窄,缺乏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课程,学生信息利用率低下,这对于今后继续深入学习和强化工作实践是远远不够的。

四.忽略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差异。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信息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信息技术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吃不饱”、“吃不了”两极分化的局面,这对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信息基础教育应该不再是“零起点”,按自然班进行教学的方式也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

五.师资队伍存在一定的问题。信息素养类课程通常是由来自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教授的,因而往往只关注了技术问题,而很少涉及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授课教师多采取比较单一的边讲边练或者是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没有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厌学情绪较重。

六.评价方式不尽合理。考题大部分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考察较少,即使个别有对实践教学进行考核的题型,但其实考察的是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概念及操作步骤正确识记的能力。学生可能能够熟练掌握某种操作,但是如果强硬地以考核的形式要求学生记忆,比如某试题为:复制操作的快捷键为,会增加学习的枯燥性,引发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降低学生学习兴趣。

二、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建构的原则

一.师范性原则。强调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坚持为小学教育服务的方向,紧紧围绕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基于此,要认识到信息素养类课程既是基础性课程又是工具性课程,既是知识性课程又是方法性课程。

二.前瞻性原则。教育往往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而课程体系制定后也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期。因此在课程制定上就更应该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给未来的教学至少预留出三到五年的发展空间。要考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要重视补充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继续学习和掌握应用新软件、新系统的基本能力。

三.实用性原则。从学和用两者关系来看,学在前,用在后。在学习信息素养类课程的过程中,强化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应用,才能真正学习好现代信息技术,才能真正感悟到计算机文化,感悟到网络文化———以应用为出发点,以应用为目的。

四.整合性原则。能与具体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不单独开设,而是采取课程整合的形式,以利于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具体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五.可持续发展原则。课程设置既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发展要求,又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个体差异,提供选择的空间。同时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展(如技能比赛、制作院报等),使学生具有相当的信息文化底蕴和信息技术素质,这样学生才能有发展后劲。

三、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构想方案

一.课程设置要考虑的因素

小学优秀课程设置总结 第二五篇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切实有效地完成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现状

我校始终坚持开足各门学科,虽然没有一支较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但是在本课程的实施中都能够通过自觉认真地学习,积极参加各学科校内外的各项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比较齐全,实验开出率高等,都为国家课程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

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理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使新课程的实施从思想、理论上得以充分的保证。

二.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性文件,端正指导思想,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措施,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学法。

三.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上下通力合作,尽力提供交流机会,扩大交流范围,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圆满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三、实施目标

一.通过国家课程的实施,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及时研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总结教学的经验和教训。

二.通过标准课程的实施,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三.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建立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四.保证国家课程实施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逐步形成国家、地方、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机制。

五,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实现科学教学的最大效益。

六.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积极为教师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实施策略

一.建组织。建立小学课程实施活动小组,具体研究标准课的实施措施,不断总结实施经验,以点带面。

二.抓学习。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任务,掌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领悟科学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三.抓培训。对任教学科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加强课堂教学的示范,努力把新的学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四.抓研讨。开展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增加活动的频度,通过研讨课、评优课、教学技能比赛、多媒体课件评比、教学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确保科学课程的正常实施。

五.抓网络。开辟学科教学网站,及时掌握新课程实施的信息交流广大教师的观点、经验;努力实现教学资源共

六.抓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利学课程的评价办法,边实施边完善。

七.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利用新课程实施的机遇,为教师搭好展示教学才能的舞台,努力培养实施新课程的优秀教师。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本阶段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课程实施活动小组。

二.确定国家课程规定各类学科教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领悟各类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在教坛新秀汇报课等常识教研活动中课,让教师感悟新课堂,进一步领会课程标准。

三.积极收集各地执教科学课的经验,收集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参考资料,为我校实施新教材做好准备。

(二)实施阶段

前期:在继续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着重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一.“科学探究”的课型模式:

二.构建新型的.学生学习常规;

三.课程资源的充实,包括优秀案例、教学素材等;

四.观察实验材料的准备;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六.学生的学业评价。

在前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信息交流,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要加强教师技能的培训,切实落实各类课程的各项目标。充分发挥学校、课程活动小组成员和优秀教师的作用,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大胆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总结前期实施经验,写出前期实施总结。在总结前期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对照本学科的实施目标,将学期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转化为新的研究课题,开展课题研究。不断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展示课堂教学的新面貌,展示教学新观点,交流教学经验。

(三)总结阶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