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巾卷烘焙活动总结
毛巾卷烘焙活动总结 第一篇
Abstract: Green food is widely favored by consumers,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food, and makes an exploratory reform of baking food processing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in recent years, which makes the teaching content in line with the current trend of food development,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promotes the skill upgrading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关键词: 绿色食品;《焙烤食品加工技术》;教学内容;改革
Key words: green food;baking food processing technology;teaching content;reform
零 引言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 经隶属农业部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一九九零年,我国正式宣布开始发展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的产生, 其背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工业“三废”大量排放,生存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人们对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传递造成的食品污染问题越来越担心,也越来越关注。无污染、安全卫生、优质、营养丰富的绿色食品获得了消费者的普遍青睐并成为食品领域新热点。
绿色食品具有特定的生产方式、全新的管理模式和消费观念,其特征强调原料产地必须具备良好生态环境,使用的主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最终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必须由定点的食品监测机构依据绿色食品产品标准检测合格,产品的卫生指标高于国家食品现行标准;绿色食品生产实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的新模式。
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来比较的话,它们都具有无污染、安全的特性,但在安全等级上有所不同,遵循的标准由高到低依次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与无公害食品。
绿色食品实行“两端监测、过程控制、质量认证、标志管理”的基本制度,体现了“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措施,以保证产品的整体质量。
“两端监测”是指在产前对产地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确定是否污染,在产后对最终产品进行监测检验;“过程控制”是指在生产过程严格按照生产技术标准进行;“质量认证”是指按照《_认证认可条例》规定, 依据绿色食品标准对申请企业的产地环境、加工工艺、最终产品质量等各个环节实施严格的认证审核;“标志管理”是指绿色食品标志作为质量证明商标已在中国、日本注册。企业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不仅要取得认证,而且还要获得商标注册人的许可。
焙烤食品是以谷类和/或薯类等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糖、油脂及其他原料,采用烘烤、油炸、水蒸等焙烤工艺加工而成的食品(包括但不限于饼干、糕点、面包)。绿色食品带来了全新的管理模式和消费观念,也带动焙烤食品观念的更新,在焙烤食品发展最新的趋势中,安全、卫生是最基本的发展趋势,同时注意营养价值和营养平衡,由此促进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应该迅速进行改革,使教学内容不致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变化,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专业技能的提升。
一 《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焙烤食品加工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常见的焙烤食品原辅料,面包加工技术、蛋糕加工技术、饼干加工技术及其他焙烤食品加工技术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会面包、蛋糕、饼干等焙烤食品的制作,以及食品卫生管理等。
由于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课时有限,为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焙烤操作技能,教学内容会选择基础性的产品制作,如面包类实验项目选择普通甜面包的制作、蛋糕类实验项目选择戚风蛋糕的制作、饼干类实验项目选择曲奇饼干的制作,同时往往也选择基础配方、典型的生产方法和操作条件。虽然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掌握焙烤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但是因为不同花色品种的焙烤产品的操作步骤、要点各不相同,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具有理论和技术更新快,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如果一直沿袭这些基础性产品制作的教学,不利于任课教师了解焙烤食品制作的最新理论和操作技能,不利于教师及时更新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不利于拓展学生视野,教学内容老化,实验手段陈旧落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和最终产品的质量。
二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总体目标
符合国际绿色食品潮流,以西点师职业资格为依据,以生产“安全、优质、营养类”焙烤食品为目标,对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逐步建立类似绿色食品的“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全程质量控制措施,以保证产品的整体质量。
三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措施
优化教学团队
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具有理论和技术更新快,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必须大力培养师资水平,更新充实课程教师的理论知识、操作技巧,使他们具有先进职教理念,站在高职教育的前沿,这一点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提高有现实意义。在不断变化的知识和技术方面,需要选派课程教师到企业进修与深造、参加国内食品职业教育会议、担任学生西点技能大赛的指导老师,使教师有机会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技术标准,以便师资水平不致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防止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不了解,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加强主要原材料的质量监测
要教会学生掌握判断主要原材料品质优劣的简易鉴别方法和评估标准,正确选择优质的原材料,防止滥用食品添加剂,且要符合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以面包的制作为例,在教学中分别采用高品质小麦面粉和低品质小麦面粉为原料制作面包产品,随着生产工艺流程,在配方、原材料准备、和面、醒发、成型、烘烤等各个操作步骤对二者进行了对比,并对最终产品进行了色泽、组织结构、体积大小、滋味等多方面的感官评价,使学生理解小麦粉的理化特性和功能特性知识,熟悉原辅料对焙烤产品的品质影响,在以后的实验项目中,学生在生产前就会主动对焙烤食品主要原辅料进行观察、选择和评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断被激发,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断被提高。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焙烤食品加工项目
从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应具备的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出发,以西点师职业资格为依据,针对职业岗位群(品控、质检、加工等岗位),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焙烤食品加工项目,由学生进行生产的组织,原辅料准备,产品加工及质量控制等环节,最终以产品的形式提交,由学生、教师组成的评价小组共同进行评价,然后形成实验报告。同时,在生产过程中,防止有毒有害成分的混入。
加强最终产品的质量监测,增加营养分析和评价项目
教会学生掌握最终产品的质量评价标准,并在产品标准上增加营养分析和评价项目。焙烤食品的产品标准包括感官要求、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感官要求包含色泽、气味和滋味、杂质三个项目。当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食品营养标签作为选购食品的重要参考和比较依据。营养标签包括营养成分表等内容。营养成分表中首先标示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四种核心营养素及其含量,还可以标示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糖、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标示应当以每一零零g(mL)和/或每份食品中的含量数值标示,并同时标示所含营养成分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的百分比。焙烤食品也需要标示营养标签,但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中能够对食品及配方进行营养分析和评价的人才较少,企业领导往往对产品的营养成分没有底,这就需要加大这方面的培训。扬州职业大学生物与化工工程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在同一学期开设食品营养学课程和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某个具体产品为例,要求学生在产品标准上增加营养分析和评价,在实验报告中通过理论计算得出营养成分含量并进行营养价值评价,给出评价结果。除了理论讲解外,没有增加实验成本,但对今后学生在企业的工作中非常实用。
加强生产场所卫生要求
加强生产场所卫生要求,如用具的消毒;成品实行生、熟分开存放;成品、半成品隔离;个人卫生要求做到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工作服。
以专业技能大赛为契机,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专业技能大赛是树立学生的专业学习信心,展示大学生风采的平台。在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专业技能大赛这一平台,二零一六年,选拔专业学生参加省级在校学生西点创意大学,并进行一周左右的封闭训练,迅速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水平,促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在段时间内以高水准的比赛作品展示出来。这次比赛取得了金奖和银奖的优异成绩,极大的提升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又宣传扬州职业大学生物与化工工程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风采。对参赛学生进行了半年左右的跟踪了解,调查显示所有参赛学生专业学习信心和专业学习意识都比较强,学习成绩保持较好水平。
四 小结
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是食品专业中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依据高职教育改革目标要求, 结合自身教学体会和生产实践,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课程改革中依然受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条件、考核方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仍存在一些制约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研究和探索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将是一项长期任务!
参考文献:
[一]彭荧,熊兴耀.绿色食品”与农职校的教学内容改革[J].职教论语,二零零六(三):四七-一四九.
毛巾卷烘焙活动总结 第二篇
关键词:南山白毛茶;岩茶;加工工艺
基金项目:南山白毛茶群体种提纯复壮系统研究(编号:桂科青零九九一零四七);广西科技厅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福云六号夏暑茶加工工夫红茶、
六堡茶等工艺试验研究”资助
文章编号:一六七四九九四四(二零一二)零三零零二八零二
一 引言
广西南山白毛茶是中国茶树品种中著名的地方优良树种,有六零零多年的栽培历史。一直以来,南山白毛茶以开发名优绿茶为主,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一八一零年,被列为全国二四种名茶之一;一九一五年参加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开航而举办的万国博览会,获二等奖;一九一五年在南京商品陈列会上获得二等奖[一];近年来,开发出的产品因品质独特优异(茶香气清高,伴有荷花芳香或蛋奶香味,滋味醇甘腴)而倍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由于加工名优绿茶要求的鲜叶原料嫩度较高,加上近年来采茶工人严重不足,茶园中有很大一部分茶叶未能及时采摘就变老、形成对夹叶,为了充分利用这部分原料,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课题组与茶企业一起,结合鲜叶的特点和乌龙茶加工工艺特点,进行了乌龙茶(岩茶)加工工艺探索研究,产出了香气浓郁清爽,滋味鲜醇的乌龙茶(岩茶)。南山岩茶开发的成功,充分提高茶园鲜叶利用率,丰富了产品结构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南山白毛茶产于广西横县宝华山一带,属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一八~二三℃,年降雨量一 二零零~一 五零零mm,年最低温度~℃,年绝对最高温度三五℃。山顶云雾弥漫,一般上午九时以前见不到山顶。土壤属南沙壤土,一般表土深三零~六零cm,有的土层深达五m以上,土质疏松肥沃,pH值为~,森林茂密,风景优美,山势雄伟,松竹苍翠,是出产名优茶的生态环境。
二 南山白毛茶岩茶加工技术
鲜叶采摘
选择晴天或多云天露水干后(一般以上午九~一一时,下午二~五时采摘的茶青较好)采摘,采摘新梢较成熟叶(中开面,采开面三、四叶)为鲜叶原料,用洁净的竹篓盛放,及时送至加工车间摊放,一定要保持无叶面水、无破损、新鲜且均匀一致。
萎凋
萎凋分为日光萎凋(晒青)和室内萎凋两种,最好采用日光萎凋(晒青)。晒青目的在于蒸发部分水分,以利后接工序的正常进行;更重要的是通过晒青促进叶内物质的化学变化,为摇青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晒青和凉青过程中,不仅有多酚类化合物适度氧化,叶绿素适度破坏及水浸出物的增多,而且氨基酸,水溶性糖类也在增加,另外具有青草气的青叶醇、
青叶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挥发,具有花香的物质显露出来,正为这些物质的变化,为摇青提供了有效物质。所以青茶萎凋过程中不可少的工序,它直接影响青茶品质。
晒青场所要通风,日光需斜射。晒青时间长短依鲜叶含水量,日光强弱,气候环境不同而异,程度以茶青颜色变暗,青气退,花香显露,第二片叶子下垂,晒青减率四%~五%为宜。
南山白毛茶鲜叶容易红变甚至死青,所以以晒青时要注意避免强光晒青,尽量薄摊,减少晒青叶的翻动次数,以免茶青被灼伤或损伤。
做青
做青技术是南山白毛茶乌龙茶(岩茶)加工中的最重要的创新点。做青工艺根据南山白毛茶的鲜叶原料特点,综合武夷岩茶加工和台湾乌龙茶加工两种工艺的优点,创新出适合南山白毛茶品种岩茶加工的独特工艺,是南山白毛茶乌龙茶(岩茶)特有的品质风格形成的关键。
在适宜的温湿度等环境下(做青室环境要求:二零~二五℃,相对湿度保持七零%~九零%),通过多次摇青使茶青叶片不断受到碰撞和互相磨檫,使叶片边缘逐渐受损,并均匀地加深,经发酵氧化后产生绿底红镶边,而在静置发酵过程中,茶青内含物逐渐进行氧化和转变,散发出自然的花果香型,形成乌龙茶特有高花香风味特点[二]。
做青时要做到“看青做青,看天做青”原则,茶青较嫩时,做青前期走水期需拉长,总历时也更长,注意轻摇;茶青较老时,做青总历时缩短,前期走水期缩短,需重摇重发酵。做青前期要做到宁轻勿重的原则,以免茶叶死青或氧化过度,影响茶叶内含物质的转化,影响成品茶的品质。同时,可根据情况适当加长做青时间,提高成品茶的醇滑度。做青的具体参数为:摇青、静置重复四~五次,静置时间为二h,前两次摇青宜轻摇二~三min或做手,后几摇可适当加重,摇五~一零min;前几次摇青摊叶厚度不变,最后一次摊叶厚度加厚,两筛并一筛或三筛并两筛,最后一次摇青后长时间静置至做青结束,历时一二~一六h,等到青气完全退去,花香浓郁时进行杀青。
杀青
做青适度的叶子要及时杀青,以钝化酶的活性,固定已有的品质,并进一步发展香气和为初揉创造成条的条件。南山白毛茶岩茶的杀青采用高温、少量、短时杀青。采用九零型燃气式炒青机杀青,杀青温度二八零~三零零℃,投叶量四~五kg,杀青要杀匀杀透杀足,以手握茶叶沙沙响,不能成团,杀青叶含水量五零%左右为适度。下机后,将杀青叶迅速抖散,散热降温。
揉捻
揉捻有初揉和复揉两个过程。经对比试验发现,初揉采用冷揉方法能更好保持南山白毛茶岩茶香气的清爽度,这也是整个工艺的独特性之一。初揉要求杀青叶充分冷却、回软后再进行揉捻,时间为一五min,采用轻~重~轻结合,轻揉四min,加压揉八min,空压揉三min;解块后进行复炒,炒_杀青温度低,锅内迅速低翻炒,一五~二五s,叶子烫热,即可出锅进行复揉。复揉的时间为八~一零min,要求趁热、快速、重揉,促使茶汁溢出,条形更加紧结。
烘干
烘焙一方面是破坏残余酶的活性,制止酶促生化变化,固定烘焙之前已形成的形、色、香、味品质;另一方面也促使一些有不良气味的低沸点醇、醛及羧酸类芳香物质进一步挥发散失,同时也促使一些有的高沸点芳香成分,如正辛醇、香叶醇、苯甲酸、水杨酸等物质的形成和增加,以发展乌龙茶香味品质。具体方法是CH-一六型自动烘干机,温度控制在一一零~一二零℃,摊叶厚度为二cm左右,快速付烘,一般烘两道可以足干。
烘焙
烘焙工艺是岩茶品质形成的重要步骤之一,通过烘焙以增进滋味的醇爽度,提高茶叶香气。烘焙时要注意花香浓的毛茶火功适当低一些;香气低的毛茶火功适当高一些;还须根据消费群体的不同适当调节烘焙火功程度:女性、现代派、年轻一族或者口感清淡者焙火程度宜轻,以保持茶叶香气清远、高而幽长,滋味甘醇鲜爽;口感较重,偏爱传统风格岩茶者,焙火程度宜中或足火,以使茶叶有香气浓郁而平稳,杯底香(挂杯香)好,滋味醇厚、顺滑且耐泡的品质特点。
烘焙有木炭烘焙法和烘焙机(烘箱)烘焙法两种方法。木炭烘焙法为将一定量的茶叶放置于竹焙笼内烘焙,利用燃烧木炭发热方式而产生的热量进行烘焙。烘温为六零~一二零℃,全程为三~八h。烘焙机(烘箱)烘焙法为将一定量的茶叶放置于烘焙机(烘箱)中,利用电热丝加热靠热风传导进行烘焙,烘温为八零~一零零℃,全程为四~六h。经试验发现,采用木碳烘焙可以提高茶叶品质,但费时费工效率低,且与烘焙机(烘箱)焙茶在品质上差异不显著,故建议加工高档岩茶时可采用木碳烘焙以提高茶叶的档次,在加工大宗岩茶时可采用烘焙机(烘箱)焙火以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三 品质特点
南山白毛茶岩茶的创制,其产品受到茶叶专家和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好评,有“广西大红袍”、“品胜武夷”等美誉,其品质特点为:外形条索紧结,尚润;香气浓郁清爽;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回味甘甜;叶底红边明显、软亮、匀整,富有天然风韵,具有新颖名优茶风格。
参考文献:
毛巾卷烘焙活动总结 第三篇
关键词:焙烤食品工艺学;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即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国内外许多高校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方式与企业在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具体有“订单式”培养人才的校企合作办学;“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实践环节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校企共建课程的教学合作等。而校企合作建设课程的形式又有课程置换、课程共建等。课程置换是将院校现有专业的相关课程替换为企业培训课程,课程共建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的课程建设。
《焙烤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笔者拟就为什么要开展《焙烤食品工艺学》的校企合作教学,如何将《焙烤食品工艺学》的日常教学与校企合作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为实现新建本科院校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一些思路与参考。
构建《焙烤食品工艺学》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具有必要性
我院为新建本科院校,前身为高等专科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不同于老本科院校强调学术型的要求,也不同于专科院校、技术院校强调实用技术能力的要求,而是定位在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足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能适应实际工作岗位操作需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科技日新月异的现阶段,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仅仅依靠学校的资源和环境往往难以实现,必须要有现代企业的深层参与和有力支持。校企合作是培养贴近生产实际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课程是校企合作的基本单位,将校企合作下移至课程建设层面,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有效实施,扎实推进校企合作,使企业清楚地看到校企合作的效果,双方的合作才能更有效。课程是学校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和直接载体,是学生知识、技能构建的基础和依托。如何将现今企业先进的理念、知识、技能引入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校企深层次合作着力破解的难题。以企业为主导,由企业提出实际的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以学校为主体,以学校教师为主要力量,将企业提出的教学要求在课程中加以实现,人才培养才可能真正满足市场需求。
(二)《焙烤食品工艺学》课程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进行校企合作教学具有可行性
焙烤食品是指以小麦粉为基础原料,采用焙烤加工手段进行熟制的一大类食品,营养丰富,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面包、饼干、蛋糕以及塔、派、松饼、泡芙等点心类。《焙烤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实践性强,具有动手机会多、学生兴趣高、社会需求广的特点。
烘焙理论知识是烘焙制作实践的科学总结,而掌握烘焙制作理论知识又是正确学会烘焙操作技能的条件和基础。因此,对于《焙烤食品工艺学》的学习,不仅要重视理论,系统地学习、掌握烘焙制作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践操作训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系统的焙烤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操作技能,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是《焙烤食品工艺学》的教学目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经验丰富、操作熟练,学校专业教师理论知识系统、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因此,可将企业引入学校的课程教学,以学校教师为主要力量,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承担《焙烤食品工艺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更好地实现《焙烤食品工艺学》的教学目标。
(三)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对于学校,校企合作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人才、技术和硬件的共享,加强了学校的教学力量和教学条件,扩展了办学空间;专业教师和学生到企业锻炼实践,有利于提高师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对于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过程实际上也是在推广企业及提高其产品的知名度,培养未来潜在的消费群和合作伙伴。学校的课程教学,会充分考虑企业的用人要求,增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可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与风险。企业技术人员通过与学校的合作授课交流,可实现教学相长,提高业务能力。学校的理论基础研究,可对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或产品质量改进提供智力支持。
对于学生,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提高其综合职业竞争能力;校企合作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校企合作模式下,《焙烤食品工艺学》
的课程体系设计及教学内容选择
焙烤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密切相关。为让学生扎实掌握焙烤食品的基本理论、制作方法、操作要点,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焙烤食品工艺学》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后实训相结合、学校教学与企业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单一的课堂讲授转变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训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并用的新型教学体系。合理安排理论学习、实验教学和实训实习环节,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在设计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时,积极与企业做好沟通工作,尽量使其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员工培训内容兼容;努力实现“理实融合,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一)充分利用校企两种资源,确立校内理论、实验教学与校外实训、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上网查询、电话联络、上门走访等形式对焙烤企业进行调查、汇总与筛选,根据知名度、经营规模、生产现代化程度、经营管理水平等情况,筛选符合要求的焙烤企业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各企业的用人要求,洽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等事宜。
不同规模的企业,由于自身发展定位的不同,即使是相同岗位,其用人要求也不同。一般来说,大型企业较注重自身今后的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可发展能力要求较高;小型企业更看重眼前的生存与利益,对工作经验、顶岗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
为适应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及满足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要,确立《焙烤食品工艺学》采用校内理论、实验教学与企业实习、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充分利用校内外两种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合目前的市场需求,适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并最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统一。
(二)重视理论教学,加强实验操作,抓住关键环节,掌握典型品种,合理精简教学内容
掌握理论知识是学会实践操作技能的条件和基础。只有理解焙烤中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掌握焙烤工艺中的制作原理及技术要领,理解操作参数与产品品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真正理解烘焙制作的真谛、掌握烘焙制作技术。
焙烤食品制作具有规范的工艺与严格的操作要求,实践操作是学习焙烤食品制作技术的重要途径。焙烤理论知识是烘焙制作实践的科学总结,只有不断实践,不断分析、总结,才能实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飞跃。
在全面考虑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关系的基础上,焙烤食品工艺学的校内教学是由理论课《焙烤食品工艺学》(二四学时)和实验课《焙烤食品工艺实验》(一周)两部分组成。主要通过《焙烤食品工艺学》的理论教学来讲授焙烤基础理论知识,并结合《焙烤食品工艺实验》的实验教学进行具体的基本技能操作,以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其在生产实践中的不断提高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本科教学总时数的削减,焙烤食品工艺学的课时相对偏紧,而焙烤食品的种类繁多、内容繁杂。因此,在有限学时的课程教学中,焙烤食品工艺学的教学应删繁就简,选择在技术上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品类,以面包、饼干和蛋糕工艺为授课主体,抓住关键环节,把握共性,突出重点,做到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焙烤食品工艺学的理论教学,主要讲授焙烤食品原辅料的种类、性质及其加工特性,面包、饼干、蛋糕等主要焙烤食品的加工工艺,及其生产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解决措施。通过学习面包、饼干、蛋糕等主要焙烤制品的特点、原料涉及的范围和最基本的制作工艺,以带动其他焙烤产品的工艺学习。
焙烤食品工艺学的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衔接,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面包制作、蛋糕制作和饼干制作三部分。在面包制作实验中,分别进行主食面包与花色面包的制作比较,快速发酵法、一次发酵法、二次发酵法制作面包的比较。在蛋糕制作实验中,分别进行SP海绵蛋糕、戚风蛋糕、油蛋糕的制作比较。在饼干制作实验中,分别进行酥性饼干、韧性饼干、曲奇饼干的制作比较。
每项实验的知识要点包括原辅料的性质及工艺性能、制作工艺流程及要点、产品品质评定、常见产品缺陷及原因分析、解决措施。通过实验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相联系,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实际岗位工作为基础进行实习实训,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约二零%~三零%的在读学生有意在焙烤行业发展,该部分学生希望在校期间能有机会到企业实训、实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毕业后,由于考研学生的分流,以及各人就业机会的不同,实际从事焙烤食品工作的比例约为五%~一零%。
毕业生的校外专业实训、实习根据各自的就业意向进行分流。焙烤实训基地、焙烤企业愿意为期望毕业后在焙烤行业发展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他们进一步学习与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通过与焙烤企业、焙烤行业的沟通,对烘焙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总结,可将其分为三个层次:(一)职业道德素养,爱岗敬业、诚信尽职,是对焙烤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二)烘焙专业基础知识,包括焙烤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三)焙烤专业能力,包括产品的开发能力、产品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烘焙店面管理能力等。
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需要企业氛围的熏陶、企业文化的渗透,是学校环境所不能替代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专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在企业生产中进行实践与锻炼。因此,校外专业实训、实习课是对校内理论、实验课程的补充与提高,是《焙烤食品工艺学》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校外实训课(一周)在校企联合实训基地进行,由企业下达生产任务,分发工作单,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自主完成生产任务,从原料到产品模拟工厂实际。课程中的每个学习情境都是焙烤食品企业的真实生产情境,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都按照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进行。使学生从书本和传统的课堂中解脱出来,在生产过程中培养职业素质、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专业能力。校企双方共同管理,专业教师全程参与,协助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实训进行现场指导和管理。企业工程师边讲边示范、学校教师参与辅导,既发挥了企业工程师实践经验丰富、操作熟练的优势,学校教师在教学辅导中也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
校外实习课(一~二个月)在焙烤企业按轮岗方式进行,每个岗位实习一~二周,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与指导。焙烤企业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真实的岗位实践训练,使学生进入真实的职业情境,有利于学生在生产中感悟职业道德,培养实践能力,逐渐从校园人向职业人转变,从学校走进企业,从校园迈向社会。
参考文献:
[一]陈天虹.依托校企合作加强师生实践应用能力[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二零一零(五):四零六-四零八.
[二]况汉英.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版),二零一一(五):六六-六七.
[三]胡天明,李春华,党跃轩,徐丽娟.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黑龙江科技信息,二零零八(一三).
[四]章斌,王忠合,侯小桢.《焙烤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考[J].科技信息,二零一一(一四):一零.
[五]孙秋高.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实践尝试[J].职教论坛,二零零七(二四):一一-一四.
[六]李丽贤,朱珠.创建焙烤食品加工技术精品课程的探索[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二零零八(六):八六-八八.
[七]李彦宏,韩冰,刘淑英,赵强,胡树凯.基于工作过程的焙烤课程开发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二零一零(二七):二零零.
毛巾卷烘焙活动总结 第四篇
关键词:大师工作室 教学改革 焙烤
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食品生物工艺专业来说,典型食品加工技能和食品分析检验技能是必需要掌握的两大核心技能方向,其中,焙烤类技能又是食品加工方向要掌握的重要核心技能。目前,虽然大部分中职焙烤类课程基本都能做到围绕焙烤技能要求,选取典型焙烤食品,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但是教学中仍存在教学项目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针对这类问题,我校聘请原天津市起士林食品有限公司技术副厂长、“天津糕点大王”苗嘉琦高级工程师为学校高级讲师,成立“焙烤工艺大师苗嘉琦工作室”,在真实生产环境——“焙烤生产实训车间”,由大师和专业教师共同授课,全面实行课程教学、技能实训和生产实习综合化现场教学模式,教学项目参考苗大师从事焙烤行业五十余年的工作笔记,学生学习项目更加丰富、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效果显著提升,实现了有效教学。
一、创建焙烤大师工作室的具体做法
实践中,按照“找准企业、选准大师、做好服务、完善制度,深度融合”五个具体步骤,作为创建“大师工作室”的主要环节。
一、找准企业
在焙烤类课程改革的探索实践中,专业始终坚持“依托行业,为行业培养技能型人才”这一办学方向,把着力点放在行业的支柱产业上,食品行业是一轻的支柱产业,食品生物工艺专业的发展方向必须立足于为行业、为本市食品行业培养技能型人才。专业同行业中百年食品老字号——天津起士林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密切了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同时也为学生校外实习、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二、选准大师
大师必须是本市食品焙烤领域中,在文化内涵、技能水平、道德能力等方面美誉度极高的专家能手,而天津“糕点大王”苗嘉琦正是集这些特质于一身的行业内领军人物。
三、配备助手
专业为大师配备了集办公、科研、休息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大师工作室”。在苗嘉琦大师带领下,专业配备两名大师助手,起士林食品有限公司信德安高级工程师共同参与,组成大师工作室团队,在专业建设的食品焙烤生产车间,传授技艺、培养学生、服务社会。
四、做好服务
为确保“大师工作室”发挥更好的作用,建立了“大师工作室”的长效机制,专业从完善制度入手,制订了大师工作室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同时,为确保“大师工作室”以及食品焙烤车间正常运转,及时提供大师工作室所需要的各种原料、耗材,保证项目落实,投入资金,按时足额到位,确保各项科研开发和实训操作的正常开展。
五、校企深度融合
“大师工作室”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载体和服务社会的平台,同时也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服务行业、服务社会、联系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借助于“大师工作室”,把大师的优势资源向行业、向社会延伸,发挥好大师的社会效应,提升专业的建设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大师工作室”在建设过程中也逐渐成为了服务于天津食品焙烤行业的窗口。
二、创建焙烤大师工作室对焙烤课程改革的作用
一、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创新教学模式改革。
依托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构建了“焙烤课程教学过程企业化”的教学模式,即形成基于企业生产过程的创新教学模式。大师工作室发挥企业经验优势,承担教学过程的“企业化管理”工作,教学班级担任“企业化生产”工作,学生在原料采购、产品制作、质量检验、销售服务等环节轮岗学习,实现了教学场所“车间化”、教学环节“生产化”、学习内容“岗位化”、学生身份“员工化”,全面掌握食品生产岗位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二、课程改革,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学生乐学。
在课程建设上,参考大师从业五十余年的工作笔记,整理成贴近企业生产实际的面包、月饼、饼干、蛋糕四大类系列教材,增加了产品的花色种类,丰富了教学资源。在真实生产环境——“焙烤生产实训车间”,由大师和专业教师共同授课,全面实行课程教学、技能实训和生产实习综合化现场教学。
学校先后有三届、三四一名学生得到大师亲传,烘焙工取证率一零零%、就业率一零零%、专业对口率达九八%,毕业生得到用人企业认可和好评。
三、在大师工作室的带领下不断提升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大师的引进,能随时随地对专业教师进行知识更新,专业教师作为大师助教,针对某一类特定焙烤食品项目,采取教师轮岗培训制,轮流与大师一起共同授课,参与教学的同时接受大师培训,增强了教师动手实践能力,大师资源师生共享,解决了教师授课任务重和很难抽出时间参加集中培训的矛盾问题。
大师工作室与企业合作承担产品研发项目,参与中创生物集团科研项目,解决了珍吾堂在功能食品中的口感、新产品配方研制等技术难题。通过项目攻关,带动师资队伍能力的提升,提高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四、校企深度合作,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依托“大师工作室”,成立了“起士林西点技术培训学校”,开展焙烤行业各种技能培训工作,同时,为行业内企业员工培训打下基础。
校企深度融合,学校投入教学资源、参与前期规划,与天津市起士林食品有限公司校企共建既能从事现场教学又能进行现代化生产的实训教室,补充在学校只有手工操作的不足,让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行实岗锻炼,为“零距离”就业打基础。
三、创建焙烤大师工作室推动食品生物专业焙烤类课程改革的体会与思考
总结改革实践过程,体会到,一是课程改革的目的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借助大师工作室,重点加强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二是必须同行业内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实行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把传承文化、知识学习、技能培训、岗位实践和实行双证书制度紧密结合,实现教学做的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必须建设真实的生产环境车间,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四是必须要改善专业教师队伍结构,聘请行业内的著名大师及企业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实训的全过程,促进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一]李凡.以“大师工作室”为平台探索蜀绣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时空,二零一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