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育观点总结
朱庆育观点总结 第一篇
一般情况下,笔记是辅助我们学习的工具,用以帮助我们回忆知识点,但从更高的层次看,如果我们本身的记忆力足够强,能够做到“过目不忘”,那么便不需要有笔记的存在。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学习最重要的是理解后掌握知识,笔记的功能只是提醒!一方面,如果理解不到位,做的笔记又不能帮助理解,一大摞也只是心理安慰,并不会有太多实质性帮助;另一方面,如果知识已经掌握得很扎实,也就不必再辛苦地做笔记了,可千万不要浪费时间,本末倒置。
朱庆育观点总结 第二篇
课堂绝对不是唯一的学习场景,对于许多同学来说,课堂也不是最重要的学习场景,但如果选择身在课堂,能把握机会学会东西就是最大的效率啦。有些同学用一种笔记方法打遍天下无敌手固然优秀,只是针对性笔记策略或许更能使效益更大化。接下来,顺着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关于笔记整理方法,大家可以批判吸收、融合修改。(一)分类讨论有些老师上课时总喜欢像开讲座那样,洋洋洒洒、谈天说地般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发散;有些老师普通话比较烫嘴,听课似乎需要放慢倍速;还有些老师事无巨细,喜欢像准备法考那样把细枝末节的内容都讲清楚。其实,只要我们的目标是吸收老师上课讲的内容,那么就没有必要细分老师们讲课的风格类型,只需稍稍区分是否提前给出讲义,即能不能直接在讲义上做笔记,适当调整一下策略即可。一.有讲义——适当补充如果某门课提前给出了讲义,则根据讲义看看课上将要讲的内容、阅读核心观点和查看教科书等,再罗列出不明白的问题,上课重点关注、下课请教老师,课堂上做笔记只需适当补充。这里以国际经济法为例。
朱庆育观点总结 第三篇
(一)灵活处理各种办法上述从课堂、阅读、考试三方面分别列举了具体的笔记方法,但其中的各种方法不是割裂的,正如这三者本质上都是学习的组成部分,大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着来。比如,某些老师是根据法考内容来事无巨细地讲授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课堂笔记和考试笔记相结合,有给出讲义时对照补充,没有给出讲义时用法考书目预复习,以减少步骤+提高效率;又比如,阅读教科书时,我们在粗略理解完学科大致知识点之后,可以为期末考试或者未来考研整理一份考试笔记;再比如,思维导图也可以将课堂笔记、考试笔记融合在一个体系中。总而言之,大家灵活处理本文关于的各种方法,有用即可。(二)电子笔记比起用笔写字,打字更快也更容易修改,建议大家还是要学习使用iPad、电脑等电子设备做笔记的技能。一.笔记软件(一)Onenote、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适合没有讲义的课堂笔记;(二)Notability、Goodnotes:适合有讲义的课堂笔记;(三)Word、WPS:课堂笔记、考试笔记都可;(四)MarginNote、LiquidText:适合阅读笔记;(五)Xmind、幕布:思维导图。
(二)中等详略程度的“抽背版”思维导图“抽背版”思维导图用于第四、五轮循环背诵时使用,是在背诵版导图基础上进一步精简而来,其仅保留概念名称和大体框架做必要的提示,方便最大程度地激活记忆,减少背诵时对于笔记的依赖性。
(三)一页纸“速记版”思维导图“速记版”思维导图用于考前的最后复习,这种速记版思维导图可以手写下来,也可以直接用学科思维导图。原则上,一页纸的思维导图应当囊括该门科目的全部知识点,采用默写的形式进行知识点的快速复习。这里以国际公法学科思维导图为例。
鉴于本文主要关于法学笔记整理方法,课堂、阅读、写作、考试等更为具体的方法论便不再赘述,但是如何整理笔记与我们学习的宗旨是有很大关系的,所以建议同学们可以看看《法学学习前思:一些无稽之谈》。说一千道一万,笔记整理方法来来回回都是那些,左变右变也不变本质,最重要是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再踏踏实实地实践,才能终有所获,否则没有实质内容支撑,方法论说得头头是道也是无用,真诚地希望希望大家能通过运用这些笔记整理方法进行学习,最终学有所获。
朱庆育观点总结 第四篇
无论是平时的期末考试,还是法考、考研等升学性大考,一份好用的考试笔记总是功不可没,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考试笔记中,需要明确两个原则:第一,尽可能地只有一份笔记,将需要的知识点都整理在一起,防止思维混乱;第二,注意有主有次,重点内容应当详细,非重点内容可以简略,有利于重点记忆。大部分情况下,考研、期末考试需要能用专业的法言法语表述在卷子上,需要主动性输出;法考客观题等选择题类考试则更倾向记忆准确和清晰,输出更多的是靠被动性刺激和提示后的反应。因此,前者更需要分类做笔记,后者的笔记则可以简单标注。(一)知识点汇总无论是期末考试还是考研,初期学习不要畏难,选择并仔细阅读一-二本精品教材是稳固基础的前提,扎实做笔记是反复背诵的依据。只是不同考试的材料不同,对于前者,阅读和做笔记的素材更倾向于讲义、课堂笔记和所谓的“重点”,对于后者,阅读和做笔记的素材更多是招生简章上列出的参考书目。知识点汇总笔记的形式如下图所示。
那么知识点汇总具体如何操作呢?一句话:梳理整本书的理论体系。第一遍理解书本时,大致建立起具体的知识点框架,不用一板一眼地抄目录,也不用专门做太多只有大小标题的框架,建议以考题要求为导向,根据知识重点搭建框架。第二遍整理笔记时,将书上的某些生僻表达转化成自己熟悉的表达方式,还是法言法语,不能变成大白话。确保背诵笔记囊括考试中所有能够考查简答、论述或名词解释的完整知识点,如果在看笔记的过程中发现不理解的部分,再着重看书进行理解,而不建议将不熟悉的知识点简略到只有一两个关键词。当把笔记做完之后,就可以进行不断背诵、复述啦。除了自己老老实实做笔记外,有同学可能会用市面上简明版的辅导材料或者师兄师姐们为备考做的笔记,对此,建议不要在备考初期直接挪用,因为这种对教材的删减和浓缩可能带有主观色彩,并且不一定能很好地反映出知识的内部逻辑,如果一开始通过这种方式获取重要知识点,最后可能会埋下很多知识盲区,导致后期非常麻烦,可以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对这些笔记进行修改完善,让它们成为自己笔记的一部分~(二)分题型汇总分题型总结笔记的方法核心在于提高应对不同题型的反应速度,快速提取记忆。比如,对于考名词解释题型的考试,可以集中做“名词解释笔记”,只是内容充实度需要根据分值和难度来适当增加、删减边缘概念;如果有时间,简答、论述题也可以这么做。另外,分题型笔记的内容可以不只是对应题型,还可以把会用到的各种知识点的关键词都补充在旁边,起到一个提醒作用~以名词解释为例,我们可以拿着看过的教材,将每个段落中“所谓”“即”“含义是”“概念是”等字眼对应的最基本的概念记下来,用简洁的话概括上下关联的制度和相关论述。这里以民事诉讼法的名词解释为例。
朱庆育观点总结 第五篇
法学生的日常学习,除课堂外,更多的是课下的阅读和写作。阅读与研究笔记的作用是记录具有启示性的内容、检验阅读效果和重温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输出。读书和研究笔记应注重梳理与归纳,以此锻炼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一)按段摘录——写感想在阅读一些经典或值得反复阅读,或者有所启发的专著时,可以边看边在旁边做批注,或者为了方便集合整理,用电脑把内容摘录下来,再写上感想。
在摘录过程中,尽量用符合学术规范的方式整理笔记,即按照标准的引注格式注明出处,这样时间一长,个人的“知识库”就建立起来了。(二)整篇总结——写思考刚开始不必要求过高,苛责自己写出格式完备、内容深刻的文章,可以先按照一定的逻辑框架练习,慢慢地写起来再慢慢提高水平。读完一整本书后,可以先写用自己的话精练地总结出书的脉络和核心内容,再根据脉络有选择地、有逻辑地写相关思考。这里举《论自由》读书笔记的例子。